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第一节 小麦秆锈病的流行和危害 | 第14-24页 |
1 小麦秆锈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4-15页 |
2 我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及鉴别寄主的演变 | 第15-18页 |
3 小麦秆锈菌的毒性分析 | 第18-20页 |
4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 Ug99 的发现、流行和毒力变异 | 第20-24页 |
第二节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和小麦品种的抗秆锈性 | 第24-29页 |
1 抗秆锈病基因的来源及定位 | 第24-26页 |
2 我国小麦品种的抗秆锈基因 | 第26-29页 |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 第29-44页 |
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背景 | 第29-30页 |
2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 | 第30-39页 |
3 与小麦抗病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9-43页 |
4 蛋白质组学的前景与展望 | 第43-44页 |
第二章 应用新鉴别体系分析我国小麦秆锈菌小种及UG99入侵的动态研究 | 第44-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我国目前小种种群结构和发生频率 | 第47-48页 |
·我国优势小种致病类型与新小种 Ug99 毒力谱的比较 | 第48-5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UG99 抗病种质和国内小麦品种(系)对我国秆锈小种的抗性分析 | 第52-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国外抗 Ug99 抗病材料的鉴定结果 | 第55页 |
·我国小麦栽培品种的抗秆锈性鉴定结果 | 第55-56页 |
·江苏省小麦高代品系的抗秆锈性鉴定结果 | 第56-57页 |
·山东省小麦高代品系的抗秆锈性鉴定结果 | 第57页 |
·黑龙江小麦高代品系的抗秆锈性鉴定结果 | 第57-5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8-60页 |
·我国小麦品种(系)和抗 Ug99 新种质对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抗性评价 | 第58-59页 |
·我国目前小麦种植品种对新小种 Ug99 的抗性分析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我国小麦品种的重要抗秆锈病基因分子检测分析 | 第60-7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DNA 的提取和检测 | 第65页 |
·Sr26 的 SSR 标记检测结果 | 第65-66页 |
·Sr31 的 SSR 标记检测结果 | 第66-68页 |
·Sr36 的 SSR 标记检测结果 | 第6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8-73页 |
·部分抗小麦秆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评价 | 第68-72页 |
·分子标记在抗秆锈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 第72-73页 |
第五章 辅助鉴别寄主明尼 2761mRNA 差异显示技术分析 | 第73-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4页 |
·RNA 的提取 | 第80-81页 |
·mRNA 差异显示分析 | 第81-8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4-86页 |
第六章 适用于小麦叶片蛋白质分离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建立 | 第86-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7-101页 |
·标准蛋白曲线绘制 | 第97-98页 |
·小麦叶片提取蛋白方法的优化 | 第98-99页 |
·小麦叶片蛋白提取裂解缓冲液的优化 | 第99-100页 |
·小麦叶片蛋白提取最佳等电聚焦条件的优化 | 第100页 |
·小麦叶片蛋白双向电泳条件的优化 | 第100-101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第七章 辅助鉴别寄主明尼 2761 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 第102-11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2-10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5页 |
·明尼 2761 和萨其尔的蛋白质差异比较 | 第105-110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110-115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115-117页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附录 | 第127-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