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8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三、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 文献参考法 | 第13页 |
| (二) 逻辑分析法 | 第13页 |
| (三) 实证研究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法治语境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 | 第14-19页 |
| 一、 法治语境分析——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基础 | 第14-16页 |
| (一) 法治与人治的区别 | 第14-15页 |
| (二) 法治与法制的联系与区别 | 第15-16页 |
| (三) 法治与善治的区别联系 | 第16页 |
| 二、 法治选择逻辑——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 | 第16-19页 |
| (一) 法治社会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体现 | 第17页 |
| (二) 社会善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追求 | 第17-18页 |
| (三) 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法律体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内容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法治语境下的社会管理新举措 | 第19-35页 |
| 一、 创新治理理念需要政府治理理念创新 | 第19-23页 |
| (一) 树立有限政府理念:从单一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转变 | 第19-21页 |
| (二) 坚持服务型政府理念: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 第21-22页 |
| (三) 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由单纯依法向法理情兼顾转变 | 第22-23页 |
| 二、 培育完善法治语境下的公民社会 | 第23-30页 |
| (一) 公民社会对社会管理的意义及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 第23-25页 |
| (二) 培育法治语境下的公民意识 | 第25-27页 |
| (三) 营造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制环境 | 第27-30页 |
| 三、 信息化时代社会治理的变革必须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 第30-35页 |
| (一) 信息网络的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机遇 | 第30-33页 |
| (二) 信息网络化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挑战 | 第33页 |
| (三) 依法规范信息网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实证研究及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35-45页 |
| 一、 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强人权保障——孙志刚案的启示 | 第35-36页 |
| (一) 孙志刚事件背景介绍及其透视出的社会管理问题 | 第35-36页 |
| (二) 孙志刚事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36页 |
| 二、 社会管理创新要坚决依法行政——钓鱼执法案件的启示 | 第36-38页 |
| (一) “钓鱼执法”事件透露出的行政执法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 (二) “钓鱼执法”事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37-38页 |
| 三、社会管理创新要求程序正义——佘祥林案的启示 | 第38-40页 |
| (一) 佘祥林案透露出我国法制的程序缺陷 | 第38-39页 |
| (二) 佘祥林案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39-40页 |
| 四、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关注民生——食品安全危机的启示 | 第40-42页 |
| (一) 食品安全危机透视出民生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 第40-41页 |
| (二) 食品安全问题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41-42页 |
| 五、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加强基层自治——乌坎村事件的启示 | 第42-45页 |
| (一) 乌坎村事件背景介绍及其对基层自治的意义 | 第42-43页 |
| (二) 乌坎村事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启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