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论文--防洪工程论文

基层防洪应急能力评估与应急机制构建研究--以府谷县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导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1-12页
        1.2.3 研究述评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3-14页
        1.3.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框架第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6页
2 理论综述第16-22页
    2.1 防洪应急相关概念第16-18页
        2.1.1 防洪应急第16-17页
        2.1.2 应急管理第17-18页
    2.2 防洪应急机制的内容与过程第18-22页
        2.2.1 应急准备机制第18页
        2.2.2 应急预警机制第18-19页
        2.2.3 信息管理机制第19页
        2.2.4 应急响应机制第19-20页
        2.2.5 社会动员机制第20页
        2.2.6 善后重建机制第20页
        2.2.7 调查评估机制第20页
        2.2.8 应急保障机制第20-22页
3 府谷县防洪应急现状与问题第22-29页
    3.1 府谷县地理特点第22-23页
    3.2 府谷县防洪应急现状第23-26页
        3.2.1 增加防洪物资,加固防洪工程第23-24页
        3.2.2 建立防洪预案,设立指挥中心第24-25页
        3.2.3 加强预警监测,重视转移安置第25-26页
    3.3 府谷县防洪应急存在问题第26-29页
        3.3.1 防洪除涝能力不足第26-27页
        3.3.2 监测预警能力不足第27页
        3.3.3 抢灾救险能力不足第27-28页
        3.3.4 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第28-29页
4 府谷县防洪应急能力评价第29-36页
    4.1 评价指标第29-30页
    4.2 评价模型第30-33页
        4.2.1 云模型第30-31页
        4.2.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第31-32页
        4.2.3 基于正态云模型和熵权法的评估模型第32-33页
    4.3 评价过程第33-34页
        4.3.1 防洪应急能力评估指标正态云分布第33-34页
        4.3.2 计算平均隶属度第34页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第34-36页
5 国外防洪应急经验借鉴第36-39页
    5.1 防洪应急管理多样化第36页
    5.2 防洪应急救助力量充足第36-37页
    5.3 防洪应急意识到位第37-38页
    5.4 启示与借鉴第38-39页
6 基层防洪应急机制构建第39-46页
    6.1 防洪应急准备阶段第39-41页
        6.1.1 防洪准备机制第40页
        6.1.2 防洪预警机制第40-41页
        6.1.3 信息管理机制第41页
    6.2 防洪应急实施阶段第41-43页
        6.2.1 应急响应机制第42页
        6.2.2 社会动员机制第42-43页
    6.3 防洪应急重建阶段第43-46页
        6.3.1 善后重建机制第43-44页
        6.3.2 调查评估机制第44页
        6.3.3 应急保障机制第44-4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陕西水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