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中微子简介 | 第11-13页 |
·什么是中微子 | 第11页 |
·中微子振荡实验 | 第11-13页 |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试验简介 | 第13-15页 |
·利用反应堆测量θ_(13) | 第13页 |
·大亚湾中微子试验总体布局 | 第13-15页 |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RPC读出电子学系统 | 第17-29页 |
·大亚湾实验电子学系统整体介绍 | 第17-19页 |
·PMT 读出电子学 | 第17页 |
·RPC 读出电子学 | 第17页 |
·触发判选系统 | 第17-18页 |
·时钟定时系统 | 第18页 |
·数据获取系统 | 第18页 |
·探测器监控系统 | 第18-19页 |
·RPC 读出电子学系统 | 第19-28页 |
·整体方案 | 第19页 |
·研制的注意事项 | 第19-20页 |
·系统各模块的设计方案 | 第20-28页 |
·FEC | 第20-22页 |
·ROT | 第22-24页 |
·VME 插件 1—ROM(ReadOut Module) | 第24-26页 |
·VME 插件 2—RTM(RPC Trigger Module) | 第26-28页 |
·读出传输板和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意义 | 第28-29页 |
·读出传输板 | 第28页 |
·光纤传输系统 | 第28-29页 |
第三章 USB光纤传输测试板和光纤传输子板的设计 | 第29-56页 |
·功能要求 | 第29页 |
·硬件设计 | 第29-49页 |
·USB 接口部分的设计 | 第30-37页 |
·USB 简介 | 第30页 |
·EZ-USB FX2 芯片简介 | 第30页 |
·USB 的数据传输方式 | 第30-31页 |
·USB 的端点缓冲 | 第31-32页 |
·USB 的接口方式 | 第32-34页 |
·USB 的固件设计 | 第34-35页 |
·USB 的驱动设计 | 第35-37页 |
·USB 的用户程序 | 第37页 |
·FPGA 部分的设计 | 第37-43页 |
·FPGA 简介 | 第37页 |
·FPGA 的选择 | 第37-39页 |
·FPGA 的配置方式 | 第39-43页 |
·光纤接口部分的设计(光纤传输子板) | 第43-49页 |
·HDMP-1032A/1034A 部分 | 第43-46页 |
·AFBR-53D5Z 部分 | 第46-49页 |
·FPGA 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49-55页 |
·HDL 语言的选择 | 第49-51页 |
·整体逻辑结构 | 第51页 |
·DataFPGA | 第51-55页 |
·USB 接口部分的设计 | 第51-53页 |
·命令数据处理部分的设计 | 第53-54页 |
·光纤接口部分的设计 | 第54-55页 |
·TrigFPGA | 第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读出传输板的设计 | 第56-67页 |
·ROT 的总体结构 | 第56-57页 |
·ROT 的硬件设计 | 第57-64页 |
·LVDS 收发器部分 | 第57-61页 |
·LVDS 简介 | 第57-59页 |
·LVDS 芯片选用 | 第59-61页 |
·FPGA 部分 | 第61页 |
·光纤接口部分(光纤传输子板) | 第61页 |
·电源部分 | 第61-62页 |
·FLASH 部分 | 第62-64页 |
·ROT 的FPGA 功能模块设计 | 第64-66页 |
·DataFPGA | 第64-65页 |
·命令处理模块 | 第65页 |
·FEC 配置模块 | 第65页 |
·TrigFPGA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光纤传输测试以及工程测试小系统的搭建 | 第67-75页 |
·光纤传输测试 | 第67-73页 |
·伪随机序列的产生 | 第68页 |
·SignalTap II 软件 | 第68-70页 |
·测试结果 | 第70-73页 |
·工程测试小系统 | 第73-74页 |
·系统结构与工作方式 | 第73-74页 |
·系统测试情况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本论文工作的总结 | 第75-76页 |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