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图表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1-12页 |
1.2 人情化的概念及意义 | 第12-17页 |
1.2.1 个人主义时代 | 第12-13页 |
1.2.2 城市空间的破坏 | 第13-14页 |
1.2.3 人情味的失落 | 第14-15页 |
1.2.4 城市广场空间人情化的社会学意义 | 第15-16页 |
1.2.5 人情化的城市广场空间 | 第16-17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17-19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2 城市广场概说 | 第20-35页 |
2.1 城市广场的起源及定义 | 第20-21页 |
2.2 城市广场的分类 | 第21-26页 |
2.2.1 交通集散广场 | 第21-22页 |
2.2.2 市政广场 | 第22页 |
2.2.3 游憩娱乐广场 | 第22-23页 |
2.2.4 文化广场 | 第23-24页 |
2.2.5 商业广场 | 第24-25页 |
2.2.6 纪念性广场 | 第25-26页 |
2.2.7 综述 | 第26页 |
2.3 广场的空间与流线 | 第26-32页 |
2.3.1 广场的面积 | 第26-29页 |
2.3.2 广场的比例尺度 | 第29-30页 |
2.3.3 广场的形态 | 第30-31页 |
2.3.4 广场的空间组织 | 第31-32页 |
2.3.5 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 | 第32页 |
2.4 广场的布置 | 第32-35页 |
2.4.1 广场上的建筑物 | 第32-33页 |
2.4.2 广场上的绿化 | 第33页 |
2.4.3 广场的地面铺装 | 第33-34页 |
2.4.4 系列小品 | 第34-35页 |
3 人的基本行为模式 | 第35-44页 |
3.1 从人的基本行为开始 | 第35页 |
3.2 人在户外的三种基本活动 | 第35-40页 |
3.2.1 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 | 第36-37页 |
3.2.2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 | 第37页 |
3.2.3 社会性活动 | 第37-39页 |
3.2.4 建筑室外空间的生活――定义 | 第39-40页 |
3.2.5 激发潜在的可能性 | 第40页 |
3.3 当代社会状态下的户外空间生活 | 第40-42页 |
3.4 户外空间的生活,一种独立的质量和可能的开端 | 第42-44页 |
4 人在广场中的行为及心理研究 | 第44-70页 |
4.1 人在外部空间的行为研究综述 | 第44-55页 |
4.1.1 美国和欧洲的早期研究 | 第44-45页 |
4.1.2 日本的早期研究 | 第45-46页 |
4.1.3 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 | 第46-50页 |
4.1.4 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 | 第50-55页 |
4.2 对重庆市人民广场座位空间使用的调查 | 第55-58页 |
4.2.1 广场位置、布局及周边条件分析 | 第55-56页 |
4.2.2 广场座位空间使用的调查 | 第56-58页 |
4.2.3 分析 | 第58页 |
4.3 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 第58-70页 |
4.3.1 动作性行为习性 | 第58-61页 |
4.3.2 体验性行为习性 | 第61-65页 |
4.3.3 行为习性的差异 | 第65-70页 |
5 基于行为的人情化城市广场设计建议 | 第70-85页 |
5.1 构筑人情化的城市广场空间 | 第70-71页 |
5.2 探索广场的精神意义 | 第71-73页 |
5.3 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空间 | 第73-75页 |
5.4 加强广场空间的生气感和活力 | 第75-79页 |
5.5 兼顾私密性活动 | 第79-80页 |
5.6 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 | 第80-82页 |
5.7 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 第82-85页 |
6 城市广场创作实践与思考 | 第85-92页 |
6.1 内江市大洲坝广场工程概况 | 第85页 |
6.2 总体设计 | 第85-86页 |
6.3 设计指导思想 | 第86-87页 |
6.4 内江大洲坝广场设计附图 | 第87-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