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绿洲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形成及演化机制研究--以阿拉善腰坝绿洲为例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5-2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绿洲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研究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及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44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5-33页 |
|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 ·地形地貌 | 第26-27页 |
| ·气候 | 第27-31页 |
| ·水文 | 第31-33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3-36页 |
| ·地层 | 第33页 |
| ·地质构造 | 第33-36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44页 |
| ·地下水的赋存特征 | 第36-37页 |
| ·地下水含水岩组的划分、富水性及水文地质分区 | 第37-42页 |
| ·地下水循环系统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测试 | 第44-49页 |
| ·样品采集地点的选取 | 第44页 |
| ·采样频度和目标 | 第44-46页 |
| ·样品的采集方法 | 第46-47页 |
| ·测试项目及测试方法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 第49-68页 |
|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9-63页 |
| ·数理统计法分析 | 第49-52页 |
| ·TDS和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变化特征 | 第52-56页 |
| ·地下水中主要组分的分布规律 | 第56-58页 |
| ·硬度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 ·离子比例系数分析 | 第59-63页 |
| ·地下水水化学场的时间演化特征 | 第63-66页 |
| ·TDS演化特征 | 第63-64页 |
| ·水化学类型演化特征 | 第64-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应用同位素技术确定研究区水循环规律 | 第68-82页 |
| ·环境同位素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68-73页 |
| ·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68-72页 |
| ·放射性氚法的理论基础 | 第72-73页 |
| ·研究区和分布特征 | 第73-77页 |
| ·研究区氚分布特征 | 第77-81页 |
| ·地下水的径流交替 | 第77-78页 |
| ·周边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及对研究区的补给 | 第78-81页 |
|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六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研究 | 第82-95页 |
|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82-86页 |
| ·质量作用定律 | 第82-83页 |
|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原理 | 第83-86页 |
| ·计算基础条件的确定 | 第86-88页 |
| ·模拟路径的选取 | 第86-87页 |
|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 第87-88页 |
| ·约束变量的确定 | 第88页 |
|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 | 第88-93页 |
| ·北部第四系孔隙潜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第88-89页 |
| ·研究区西南部第四系孔隙潜反向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第89-91页 |
| ·研究区东部第四系孔隙潜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第91-93页 |
|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七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机制研究 | 第95-109页 |
| ·主要元素来源 | 第95-101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95-97页 |
| ·地下水化学组成变化的水—岩作用特征 | 第97-101页 |
| ·人类活动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 ·土壤易溶盐含量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 ·小结 | 第107-109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109-113页 |
| 结论 | 第109-112页 |
| 建议 | 第112-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 致谢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