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湍流减阻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湍流减阻主动控制方案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 第2章 物理问题和数值方法 | 第19-28页 | 
| ·控制方程 | 第19-20页 | 
| ·空间离散 | 第20-22页 | 
| ·时间离散 | 第22-25页 | 
| ·非线性步 | 第23页 | 
| ·压力步 | 第23-24页 | 
| ·粘性步 | 第24-25页 | 
| ·散度修正 | 第25-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槽道湍流对反向控制的瞬态响应 | 第28-50页 | 
| ·反向控制算例描述 | 第28-30页 | 
| ·雷诺应力输运对反向控制的瞬态响应 | 第30-40页 | 
| ·< v ' v'> 的输运 | 第34-35页 | 
| ·< u ' v'> 的输运 | 第35-37页 | 
| ·< u ' u'> 的输运 | 第37-38页 | 
| ·< w ' w'> 的输运 | 第38-40页 | 
| ·脉动拟涡能输运对反向控制的瞬态响应 | 第40-48页 | 
| ·E 2的输运 | 第44-45页 | 
| ·E3 的输运 | 第45-46页 | 
| ·E1 的输运 | 第46-48页 | 
| ·本章小节 | 第48-50页 | 
| 第4章 壁面可测信号和近壁相干结构的关系 | 第50-80页 | 
| ·无控制槽道中壁面可测信号和近壁区流向涡的关系 | 第50-64页 | 
| ·壁面流向摩擦应力和近壁区流向涡的关系 | 第52-55页 | 
| ·壁面脉动压力和近壁区流向涡的关系 | 第55-62页 | 
| ·壁面展向摩擦应力和近壁区流向涡的关系 | 第62-64页 | 
| ·壁面可测信号和近壁区流向涡关系的鲁棒性 | 第64-71页 | 
| ·壁面随机吹吸干扰对近壁区流动的影响 | 第64-67页 | 
| ·随机干扰对壁面流向摩擦应力和近壁区流向涡关系的影响 | 第67-68页 | 
| ·随机干扰对壁面脉动压力和近壁区流向涡关系的影响 | 第68-70页 | 
| ·随机干扰对壁面展向摩擦应力和近壁区流向涡关系的影响 | 第70-71页 | 
| ·近壁区流向涡两侧流体上抛和下扫的探测 | 第71-78页 | 
| ·利用壁面展向摩擦应力探测流向涡两侧的上抛和下扫 | 第72-75页 | 
| ·利用壁面脉动压力探测流向涡两侧的上抛和下扫 | 第75-78页 | 
| ·本章小节 | 第78-80页 | 
| 第5章 基于壁面局部可测信号的湍流减阻主动控制 | 第80-116页 | 
| ·基于壁面吹吸的湍流减阻主动控制 | 第80-94页 | 
| ·控制方案 | 第80-83页 | 
| ·基本统计量 | 第83-87页 | 
| ·流动结构 | 第87-91页 | 
| ·壁面可测物理量和近壁区流向涡关系的后验 | 第91-94页 | 
| ·运动壁面槽道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方法 | 第94-103页 | 
| ·控制方程和坐标变换 | 第95-97页 | 
| ·时间推进 | 第97-99页 | 
| ·空间离散 | 第99页 | 
| ·计算方法的验证 | 第99-103页 | 
| ·基于智能蒙皮的湍流减阻主动控制 | 第103-114页 | 
| ·控制方案 | 第103-106页 | 
| ·基本统计量 | 第106-110页 | 
| ·壁面特征参数 | 第110-111页 | 
| ·壁面可测物理量和近壁区流向涡关系的后验 | 第111-114页 | 
| ·本章小节 | 第114-11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 ·工作展望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3页 | 
| 致谢 | 第123-12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