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穗发芽及其危害 | 第14-15页 |
·生理生化过程 | 第15-16页 |
·成熟干燥诱导种子发育与萌发的转换 | 第15页 |
·种子萌发与基因甲基化 | 第15页 |
·穗发芽过程中储藏物质代谢 | 第15-16页 |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抗性鉴定方法 | 第16页 |
·穗发芽的抗性机制 | 第16-22页 |
·籽粒休眠与穗发芽抗性 | 第17-19页 |
·α-淀粉酶的合成与小麦穗发芽抗性 | 第19页 |
·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与穗发芽抗性 | 第19-20页 |
·迟熟α-淀粉酶(LMA)与穗发芽抗性 | 第20-21页 |
·其它因素对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抗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小麦收获前穗发芽抗性的遗传 | 第22-24页 |
·籽粒休眠性 | 第22页 |
·粒色 | 第22-23页 |
·α-淀粉酶合成能力 | 第23页 |
·α-淀粉酶抑制蛋白 | 第23-24页 |
·迟熟α-淀粉酶(LMA) | 第24页 |
·抗穗发芽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4-28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抗穗发芽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6-2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小麦TACYP707A1 基因的同源克隆 | 第29-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普通小麦TaCYP707A1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0-32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2-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小麦TaCYP707A1 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第33-34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序列分析 | 第34页 |
·TaCYP707A1 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第34-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小麦抗穗发芽功能标记的发掘与验证 | 第38-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田间试验设计及穗发芽抗性鉴定 | 第39页 |
·引物设计 | 第39页 |
·DNA 提取及PCR 扩增 | 第39-40页 |
·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抗、感穗发芽品种间差异序列分析 | 第41-43页 |
·抗穗发芽功能标记Dorm-1 的发掘 | 第43-44页 |
·Dorm-1 及其相应的Dorm-81 基因染色体定位 | 第44页 |
·STS 功能标记Dorm-1 的验证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主要小麦资源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检测 | 第47-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供试标记 | 第47页 |
·DNA 提取及PCR 扩增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主要小麦品种三个重要性状的分子检测 | 第52-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供试引物 | 第53页 |
·DNA 提取及PCR 扩增 | 第53-5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4-58页 |
·Ppd-D1 的检测 | 第54-55页 |
·PPO 活性基因在黑龙江省小麦品种中的分布 | 第55-57页 |
·黄色素的分子检测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60页 |
·黑龙江省小麦光周期特点及变化趋势 | 第58页 |
·多酚氧化酶活性基因在黑龙江省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特点 | 第58-59页 |
·黄色素基因在黑龙江省小麦品种中的分布特点 | 第59-6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0-62页 |
·TaCYP707A1 基因的同源克隆 | 第60页 |
·小麦抗穗发芽功能标记发掘与验证 | 第60页 |
·国内外小麦资源穗发芽抗性的分子检测 | 第60页 |
·黑龙江省主要小麦品种光周期、PPO 活性及黄色素含量的分子检测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