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犯罪之研究前提 | 第8-1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第二节 理论前提 | 第9-12页 |
一、社会失范理论 | 第9-10页 |
二、紧张理论 | 第10页 |
三、其他理论 | 第10-12页 |
第二章 转型期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其分析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转型期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 第12-15页 |
一、违法犯罪人数急剧上升 | 第12-13页 |
二、大学生犯罪涉案范围扩大 | 第13-14页 |
三、性犯罪明显增加 | 第14页 |
四、网络犯罪成为犯罪的新趋势 | 第14页 |
五、主要手段的智能性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大学生犯罪主体、类型、动机特点分析 | 第15-22页 |
一、大学生犯罪主体特点分析 | 第16-18页 |
二、大学生犯罪动机分析 | 第18-20页 |
三、大学生犯罪类型分析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社会失范理论的解释 | 第22-31页 |
第一节 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社会功能分析中的大学生犯罪环境因素 | 第24-31页 |
一、学校层面原因 | 第24-25页 |
二、社会层面原因 | 第25-29页 |
三、家庭层面原因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社会失范与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性 | 第31-37页 |
第一节 转型时期的尴尬——社会失范与规范真空 | 第31-33页 |
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表现 | 第31-32页 |
二、个体行为方面的表现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社会失范与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性 | 第33-37页 |
一、局部的社会机构失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和社会运行迟滞 | 第33-34页 |
二、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负向效应 | 第34-35页 |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的社会价值评价系统的紊乱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