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上篇: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概论 | 第9-38页 |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含义 | 第9-11页 |
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理解 | 第11-16页 |
三、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途径 | 第16-19页 |
四、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其他条件 | 第19-22页 |
(一)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两个前提条件 | 第19-21页 |
(二)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其他条件 | 第21-22页 |
五、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现代化转型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一) 汉语的现代化转型 | 第22-23页 |
(二)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与汉语现代化转型的互动 | 第23-24页 |
六、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含义和标志 | 第24-26页 |
(一)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含义 | 第24-25页 |
(二) 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发生的标志 | 第25-26页 |
七、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坐标原点的确定 | 第26-34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二) 确定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坐标原点应遵循的标准和原则 | 第28-34页 |
八、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各个时期及其相互关系 | 第34-38页 |
(一) 晚明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准备期 | 第34-36页 |
(二)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坐标原点 | 第36-38页 |
(三)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质变期 | 第38页 |
下篇:1894——1919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 第38-69页 |
一、诗歌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 第38-40页 |
(一) 黄遵宪 | 第38-39页 |
(二) 诗界革命 | 第39-40页 |
二、散文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 第40-42页 |
(一) 文界革命 | 第40-41页 |
(二) 新文体 | 第41-42页 |
三、戏曲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 第42-46页 |
(一) 戏曲改良运动 | 第42-44页 |
(二) 话剧的诞生 | 第44-46页 |
四、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 第46-63页 |
(一) 小说界革命和新小说 | 第47-49页 |
(二) 新小说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 | 第49-63页 |
五、文学批评现代化转型的发生 | 第63-69页 |
(一) 梁启超——文学创新的呐喊者和实践者 | 第64-67页 |
(二) 王国维——"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发表文章篇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