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 第12-30页 |
第一章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辨证分型论治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 第15-18页 |
一、单方单法治疗 | 第15页 |
二、外治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古代文献中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的相关记载 | 第18-24页 |
第一节 古代痹的概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病因病机 | 第19-21页 |
一、以外感六淫邪气立论 | 第19页 |
二、注重肝肾亏虚为本 | 第19-20页 |
三、明清时期对肾疥、膝痛病因病机的认识日臻完善 | 第20页 |
四、痹证有瘀血说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治法方药 | 第21-23页 |
一、从补肝肾、强筋骨论治 | 第21页 |
二、从肝肾论治 | 第21-22页 |
三、从督脉论治 | 第22页 |
四、从外感六淫邪气论治 | 第22-23页 |
五、从气滞、痰湿、瘀血论治 | 第23页 |
第四节 历代医家著述对后世AS中医治疗学的指导意义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脊痹方的方药分析研究 | 第24-30页 |
第一节 脊痹方的组成与功效 | 第24页 |
一、组方 | 第24页 |
二、功能 | 第24页 |
三、主治 | 第24页 |
第二节 脊痹方的中药药理分析 | 第24-25页 |
第三节 脊痹方的现代药理学药理分析 | 第25-30页 |
一、独活 | 第25页 |
二、牛膝 | 第25-26页 |
三、细辛 | 第26页 |
四、秦艽 | 第26页 |
五、党参 | 第26页 |
六、茯苓 | 第26页 |
七、肉桂 | 第26-27页 |
八、川乌 | 第27页 |
九、地龙 | 第27页 |
十、白花蛇 | 第27页 |
十一、 防已 | 第27页 |
十二、桃仁 | 第27-28页 |
十三、红花 | 第28页 |
十四、乳香 | 第28页 |
十五、没药 | 第28页 |
十六、葛根 | 第28页 |
十七、杜仲 | 第28-29页 |
十八、甘草 | 第29页 |
十九、桑寄生 | 第29页 |
二十、知母 | 第29-3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72页 |
第一章 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分型体系模型的研究 | 第30-56页 |
第一节 强直性脊柱炎调研报告 | 第30-5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0页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30-35页 |
三、观察结果 | 第35-52页 |
四、讨论 | 第52-56页 |
(一) 基本情况以及基本临床表现分析与讨论 | 第52-53页 |
(二) 证候研究对于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意义 | 第53-54页 |
(三) 证候研究的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4-56页 |
第二章 脊痹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 第56-66页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第56-6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56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56-62页 |
第二节 一般资料 | 第62页 |
一般资料统计 | 第62页 |
第三节 治疗结果 | 第62-66页 |
一、两组总体疗效结果比较 | 第62页 |
二、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症状的比较 | 第62-63页 |
三、两组的体征的比较 | 第63-64页 |
四、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64-66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66-72页 |
第一节 中医药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学中的优势与价值 | 第66-68页 |
一、中医经典对强直性脊柱炎骨破坏的认识 | 第66-67页 |
二、强直性脊柱炎的肝肾亏虚兼夹瘀血证的证候特征 | 第67页 |
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治法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价值 | 第67-68页 |
四、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依据 | 第68页 |
第二节 脊痹方的组方特点和疗效评析 | 第68-70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70-72页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7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70页 |
三、展望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附录 | 第80-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