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 ·植物细胞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原生质体培养 | 第14页 |
| ·体细胞杂交 | 第14-15页 |
| ·花药培养 | 第15-16页 |
| ·植物花药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 ·国外花药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国内花药培养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马铃薯育种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马铃薯常规育种 | 第18-19页 |
| ·马铃薯单倍体育种 | 第19-20页 |
| ·影响马铃薯花药培养的因素 | 第20-25页 |
| ·基因型 | 第20页 |
| ·培养基及其附加成分 | 第20-23页 |
| ·小孢子的发育时期 | 第23页 |
| ·供体植株的年龄及生理状况 | 第23-24页 |
| ·培养方法 | 第24-25页 |
|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第25-29页 |
| ·染色体数鉴定 | 第26页 |
| ·叶绿体数鉴定 | 第26-27页 |
| ·叶片气孔鉴定 | 第27页 |
| ·植株形态鉴定 | 第27-29页 |
| 3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 ·仪器设备与试剂 | 第29-30页 |
| ·试验方法 | 第30-35页 |
| ·花药的采集及发育时期的检测 | 第30页 |
| ·消毒与接种 | 第30页 |
| ·培养基 | 第30页 |
| ·基因型的筛选 | 第30页 |
| ·花药预处理 | 第30-31页 |
| ·激素处理 | 第31-32页 |
| ·蔗糖处理 | 第32页 |
| ·不同碳源处理 | 第32页 |
| ·培养基附加物 | 第32页 |
| ·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32-33页 |
| ·花药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 第33页 |
| ·繁苗与移栽 | 第33-34页 |
| ·双单倍体植株及其亲本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34页 |
| ·马铃薯双单倍体试管薯的获得 | 第34页 |
| ·双单倍体植株间进行比较 | 第34页 |
| ·收获双单倍体微型薯 | 第34-3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5-51页 |
| ·马铃薯花蕾外部形态与花粉发育时期对应关系 | 第35页 |
| ·基因型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5-37页 |
| ·花药预处理 | 第37-40页 |
| ·低温预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 ·热激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8页 |
| ·低温预处理与热激处理相配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甘露醇预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激素配比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蔗糖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碳源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硝酸银对马铃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活性炭对马铃薯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褐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马铃薯提取液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45-46页 |
| ·花药愈伤组织的分化 | 第46-48页 |
|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第48页 |
| ·染色体倍性 | 第48页 |
|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鉴定染色体倍性的准确性 | 第48页 |
| ·植株形态鉴定 | 第48页 |
| ·双单倍体植株的大量扩繁及移栽 | 第48-49页 |
| ·双单倍体植株及其亲本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49页 |
| ·马铃薯双单倍体试管薯的获得 | 第49-50页 |
| ·收获双单倍体微型薯 | 第50页 |
| ·双单倍体植株间进行比较 | 第50-51页 |
| 5 讨论 | 第51-54页 |
| ·基因型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1页 |
| ·植物激素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1页 |
| ·甘露醇预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热激处理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2页 |
| ·不同碳源对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52页 |
| ·硝酸银对马铃薯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52-53页 |
| ·马铃薯提取液对花药培养的影响 | 第53页 |
| ·利用叶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鉴定染色体倍性 | 第53-54页 |
| 6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4页 |
| 附录 | 第64-67页 |
| 图版说明 | 第67-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