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基于现场单桩载荷试验结果的桩土参数识别方法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1 绪论第8-20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8-9页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研究的目的第10页
   ·单桩沉降计算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8页
     ·荷载传递法第11-12页
     ·剪切变形传递法第12-15页
     ·弹性理论法第15-16页
     ·分层总和法第16-17页
     ·有限单元法第17-18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页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18-20页
2 基于荷载传递法的传递模型的建立第20-34页
   ·单桩沉降的计算理论的确定第20-23页
     ·多种沉降计算理论的对比第20-23页
     ·本文沉降计算理论的确定第23页
   ·桩身荷载传递和沉降发展机理第23-26页
   ·基桩荷载-沉降的非线性问题第26-29页
     ·桩侧摩阻力与桩身位移的非线性问题第26-28页
     ·桩端阻力与桩端位移的非线性问题第28-29页
   ·荷载传递函数模型的选择第29-33页
     ·传递函数模型的选取第29-31页
     ·桩土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第31-33页
   ·本章小节第33-34页
3 桩周土处于不同状态时单桩沉降计算第34-50页
   ·传递函数基本微分方程的建立第34-37页
   ·桩周土状态随桩顶荷载的发展变化过程第37页
   ·桩周土处于不同状态时单桩荷载-沉降关系解析解第37-49页
     ·桩端无位移-桩侧土部分处于弹性状态第38-39页
     ·桩端有位移-桩侧土全部处于弹性状态第39-42页
     ·桩侧土部分处于弹塑性状态第42-45页
     ·桩侧土部分处于塑性滑移状态第45-48页
     ·桩侧土全部处于滑移状态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依据单桩载荷试验结果识别传递模型参数第50-67页
   ·现场试验结果在部分参数识别中的应用第50-52页
     ·极限侧摩阻力的确定第50-52页
     ·极限端阻力的确定第52页
     ·桩身弹性模量的确定第52页
   ·典型单桩静载荷试验结果分析第52-54页
   ·基于单桩载荷试验数据的模型参数识别方法第54-61页
     ·现场实测结果与计算理论的对应关系第54-55页
     ·桩侧土弹性段抗剪刚度系数第55-56页
     ·桩端土抗压刚度系数及界限位移第56-57页
     ·桩侧土弹性界限位移及界限侧阻第57-58页
     ·桩侧土弹塑性段抗剪刚度系数及界限位移Su2第58-59页
     ·单桩刚度及桩身荷载-沉降关系的确定方法第59-61页
   ·本文参数识别方法的独特之处第61-63页
     ·桩土参数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第61-62页
     ·本文的识别方法第62-63页
   ·实例分析第63-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7-69页
   ·结论第67-68页
   ·展望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型钢再生混凝土组合柱正截面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城市山体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子长县龙虎山公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