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规划研究--以合肥撮镇组团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概念界定第11-13页
     ·大城市周边地区第11-12页
     ·组团第12-13页
   ·研究背景第13-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理论意义第16页
     ·实践意义第16-17页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研究目标第18-19页
   ·研究框架第19-20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第20-38页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第20-29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20-24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24-29页
   ·大城市周边地区研究综述第29-34页
     ·国外研究综述第29-31页
     ·国内研究综述第31-34页
   ·组团规划研究综述第34-37页
   ·研究述评第37-38页
第三章 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规划理论分析第38-76页
   ·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规划的理论基础第38-51页
     ·共生理论概述第38-42页
     ·共生理论拓展第42-47页
     ·共生的效益分析第47-48页
     ·共生理论的意义第48-50页
     ·共生理论在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规划的适用性第50-51页
   ·生态共生第51-54页
     ·组团与主城区生态关联关系第51-52页
     ·生态空间单元与生态安全格局第52-53页
     ·组团与主城区生态共生第53-54页
   ·功能共生第54-57页
     ·功能共生的基础分析第54-57页
     ·组团与主城区功能共生第57页
   ·产业共生第57-66页
     ·大城市产业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第57-60页
     ·组团产业升级的路径依赖第60-64页
     ·组团与主城区产业共生第64-66页
   ·设施共生第66-68页
     ·组团基础设施的重要性第66-67页
     ·组团与主城区设施共生第67-68页
   ·空间共生第68-76页
     ·大城市空间拓展的机制第68-71页
     ·大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第71页
     ·组团与主城区空间共生第71-76页
第四章 实证研究:以合肥撮镇为例第76-107页
   ·研究区域的现状第76-85页
     ·合肥市现状基础第76-78页
     ·撮镇现状基础第78-85页
   ·合肥市城市空间拓展研究第85-90页
     ·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轨迹第85-89页
     ·合肥城市空间拓展的机制第89-90页
   ·撮镇与合肥的共生规划第90-107页
     ·生态共生第90-92页
     ·功能共生第92-95页
     ·产业共生第95-101页
     ·设施共生第101页
     ·空间共生第101-107页
第五章 结语第107-110页
   ·前文总结第107-108页
   ·后续研究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附录第117-122页
作者简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平面区域单叶性内径的讨论
下一篇:现代瓷砖艺术设计及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