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2页 |
第2章 工伤与工伤认定概述 | 第12-17页 |
·工伤的概念、特点 | 第12-13页 |
·工伤的概念 | 第12页 |
·工伤的特点 | 第12-13页 |
·工伤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第13-15页 |
·工伤认定及其特点 | 第15-17页 |
·工伤认定的概念 | 第15页 |
·工伤认定的特点 | 第15-17页 |
第3章 工伤认定的实体标准及其问题 | 第17-25页 |
·工伤的范围--经验列举式 | 第17-19页 |
·依照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 第17-18页 |
·按政策视同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情况 | 第18-19页 |
·不应认定为工伤的情况 | 第19页 |
·理论概括方式--构成工伤的判断标准 | 第19-23页 |
·职工与企业或雇主之间必须存在劳动关系 | 第19-20页 |
·客观上企业职工因为职业灾害等遭受伤亡,存在损害事实 | 第20-21页 |
·职工的损害必须在其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发生 | 第21-23页 |
·损害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23页 |
·我国工伤范围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立法对工伤范围界定欠科学 | 第23-24页 |
·工伤范围的立法规定存在不连续性 | 第24页 |
·立法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界定不清,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引发争议 | 第24-25页 |
第4章 工伤认定的程序及其问题 | 第25-30页 |
·工伤认定的主体 | 第25页 |
·工伤认定机构 | 第25页 |
·工伤认定申请所要提交的材料 | 第25-27页 |
·工伤认定申请表 | 第25-26页 |
·指定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初次治疗工伤的诊断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 | 第26页 |
·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 | 第26页 |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 第26-27页 |
·职工工伤认定的期限 | 第27页 |
·用人单位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期限 | 第27页 |
·职工或者其亲属提出工伤保险待遇申请的期限 | 第27页 |
·劳动行政部门做出工伤认定决定的期限 | 第27页 |
·工伤救济 | 第27-28页 |
·工伤认定的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现行工伤认定法律程序期限过长、成本高昂 | 第28页 |
·劳动行政部门工伤认定程序不周密 | 第28页 |
·造成举证责任转移,使得社会法弱者保护落空 | 第28-29页 |
·没有规定用人单位不及时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法律责任 | 第29-30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工伤认定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 第30-35页 |
·适当扩大工伤的范围 | 第30页 |
·完善有关法律规定,统一工伤认定标准 | 第30-31页 |
·明确工伤事故的法律性质及其归责原则 | 第31-32页 |
·设置合理的工伤争议处理程序 | 第32-34页 |
·建立“双轨制”设计新的工伤争议处理程序 | 第32页 |
·工伤认定程序中纳入听证程序 | 第32-33页 |
·适用特别程序处理工伤认定诉讼案件 | 第33-34页 |
·完善工伤保险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 | 第34-3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