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建设期土壤侵蚀及防治措施体系研究--以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宜长段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12-13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3-30页 |
| ·土壤侵蚀现状 | 第13-16页 |
| ·我国土壤侵蚀状况 | 第13-14页 |
| ·开发建设项目导致的土壤侵蚀 | 第14-15页 |
| ·公路建设与土壤侵蚀 | 第15-16页 |
| ·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国外土壤侵蚀研究 | 第16-18页 |
| ·我国土壤侵蚀研究 | 第18-21页 |
| ·高速公路土壤侵蚀特征 | 第21-30页 |
| ·高速公路建设期土壤侵蚀 | 第21-23页 |
| ·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部位 | 第21-22页 |
| ·土壤侵蚀发生时间 | 第22-23页 |
| ·高速公路土壤侵蚀类型 | 第23-26页 |
| ·按导致公路土壤侵蚀外营力划分 | 第23页 |
| ·按公路土壤侵蚀发生部位划分 | 第23-24页 |
| ·按公路土壤侵蚀发生时段划分 | 第24-26页 |
| ·高速公路土壤侵蚀形式 | 第26-29页 |
| ·水力侵蚀 | 第27页 |
| ·重力侵蚀 | 第27-28页 |
| ·混合侵蚀 | 第28页 |
| ·风力侵蚀 | 第28-29页 |
| ·高速公路土壤侵蚀特点 | 第29-30页 |
| ·公路土壤侵蚀时间分布特征 | 第29页 |
| ·公路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 第29页 |
| ·土壤侵蚀量 | 第29页 |
| ·侵蚀类型复杂 | 第29-30页 |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30-34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0页 |
|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 ·公路土壤侵蚀规律 | 第30页 |
| ·公路土壤侵蚀防治措施体系构成 | 第30-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 ·降雨 | 第31页 |
|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1-32页 |
| ·土壤质地 | 第31页 |
| ·土壤容重 | 第31-32页 |
| ·植被状况 | 第32页 |
| ·土壤侵蚀量 | 第32-33页 |
| ·插签标注法 | 第32页 |
| ·体积测算法 | 第32-33页 |
| ·径流小区测定法 | 第33页 |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4-47页 |
| ·工程概况 | 第34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4-40页 |
| ·地形地貌 | 第34-35页 |
| ·工程地质 | 第35页 |
| ·气候特征 | 第35-36页 |
| ·水文状况 | 第36-37页 |
| ·土壤类型 | 第37页 |
| ·植被特征 | 第37-38页 |
| ·土壤侵蚀状况 | 第38-40页 |
| ·观测小区 | 第40-47页 |
| ·弃土场观测小区 | 第41-44页 |
| ·弃土场植被恢复观测小区 | 第41-43页 |
| ·弃土场土壤侵蚀量观测小区 | 第43-44页 |
| ·路基填方边坡土壤侵蚀量观测小区 | 第44-45页 |
| ·路基填方框架梁植被小区 | 第45-47页 |
| 4 高速公路土壤侵蚀规律 | 第47-66页 |
| ·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47-55页 |
| ·降雨特征分析 | 第47页 |
| ·降雨因子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 | 第47-55页 |
| ·数值标准化 | 第48-53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 ·多元回归分析 | 第54-55页 |
| ·土壤质地与土壤侵蚀量 | 第55-58页 |
| ·不同观测小区土壤质地 | 第56-58页 |
| ·土壤质地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8页 |
| ·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8-64页 |
| ·植物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58-60页 |
| ·不同植物混播类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 第60-64页 |
| ·草本、草灌及草灌乔混播类型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 | 第61-62页 |
| ·不同植物种状况对土壤侵蚀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土壤质地对草本、草灌及草灌乔混播的影响 | 第63-64页 |
| ·草本、草灌及草灌乔混播类型植物种的筛选和配比 | 第64页 |
| ·侵蚀沟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 5 高速公路土壤侵蚀防治措施体系 | 第66-74页 |
| ·公路路基路面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 第66-67页 |
| ·临时排水沟 | 第66页 |
| ·表土临时堆置措施 | 第66-67页 |
| ·取料场弃土场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 第67-69页 |
| ·取料场防治措施 | 第67页 |
| ·荒坡取土采石场 | 第67页 |
| ·河滩取土、取砂场 | 第67页 |
| ·农田取土场 | 第67页 |
| ·弃土场防治措施 | 第67-69页 |
| ·弃土场位置选择 | 第67-68页 |
| ·弃渣排放应遵循的原则 | 第68页 |
| ·弃渣拦挡工程的设计及使用条件 | 第68-69页 |
| ·临时占地土壤侵蚀防治措施 | 第69-71页 |
| ·施工营地和场地 | 第69-70页 |
| ·前期防护措施 | 第70页 |
| ·施工中管理措施 | 第70页 |
| ·后期防护措施 | 第70页 |
| ·施工便道 | 第70页 |
| ·施工期防护及管理措施 | 第70页 |
| ·后期治理措施 | 第70页 |
| ·料、渣场临时堆置用地 | 第70-71页 |
| ·植物措施 | 第71-72页 |
| ·植被恢复的基本原则 | 第71页 |
| ·植物措施布局 | 第71-72页 |
| ·植物物种选择 | 第72页 |
| ·土壤侵蚀防治措施体系 | 第72-74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讨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 附表 | 第83-84页 |
| 个人简介 | 第84-85页 |
| 导师简介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