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5页 |
1 群落生态学与有害生物生态管理 | 第14-17页 |
·群落概念及其生态学意义 | 第14-15页 |
·群落水平的有害生物管理 | 第15-17页 |
2 群落多样性 | 第17-19页 |
·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 | 第17页 |
·人类活动对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群落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 第18页 |
·环境异质性与群落稳定性 | 第18-19页 |
3 群落时空动态 | 第19-21页 |
·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 | 第19页 |
·资源分享对策 | 第19页 |
·生态位理论 | 第19-20页 |
·种群数量时空动态 | 第20-21页 |
4 群落内的生物种间关系 | 第21-25页 |
·竞争作用 | 第21页 |
·捕食作用 | 第21-25页 |
·单种天敌对害虫的捕食作用 | 第21-23页 |
·多种天敌对多害虫的捕食作用 | 第23页 |
·化学药剂对天敌捕食功能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优势种天敌评价的现代数学方法 | 第25-64页 |
1 多元统计方法 | 第25-37页 |
·典型相关分析 | 第25-27页 |
·概念 | 第25页 |
·求法 | 第25-27页 |
·显著性检验 | 第27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主成分的概念 | 第27页 |
·主成分的求法 | 第27-28页 |
·Fisher判别分析 | 第28-31页 |
·基本思想 | 第28-29页 |
·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聚类分析 | 第31-37页 |
·系统聚类 | 第31-33页 |
·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 | 第33-37页 |
2.灰色系统理论 | 第37-45页 |
·灰色关联分析 | 第37-42页 |
·灰色关联分析概言 | 第37-38页 |
·关联系数与关联度 | 第38-40页 |
·优势分析 | 第40-42页 |
·灰色局势决策 | 第42-45页 |
3 模糊数学方法 | 第45-53页 |
·模糊相似优先比 | 第45-46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6-47页 |
·模糊聚类分析 | 第47-53页 |
·模糊集的概念 | 第47-48页 |
·模糊分类关系 | 第48-50页 |
·模糊聚类 | 第50-53页 |
4 地质统计学 | 第53-64页 |
·地质统计学的优点 | 第54-55页 |
·区域化变量理论 | 第55页 |
·随机函数 | 第55页 |
·区域化变量 | 第55页 |
·区域化变量的数字特征 | 第55页 |
·地统学的基本工具——半变异函数 | 第55-60页 |
·半变异函数的作用 | 第56-57页 |
·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 第57-59页 |
·套合结构 | 第59-60页 |
·其它地统计学空间分析工具 | 第60页 |
·交叉变差函数 | 第60-61页 |
·交叉验证 | 第61页 |
·克立格插值 | 第61-62页 |
·区域化变量空间结构分析的技术路线 | 第62页 |
·空间数据的模拟和显示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组织学研究 | 第64-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64页 |
·调查方法 | 第6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4-6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0页 |
·桃园群落的结构 | 第65-69页 |
·桃园总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65页 |
·植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65-67页 |
·捕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67-69页 |
·寄生类节肢动物亚群落的种类组成 | 第69页 |
·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性 | 第69页 |
·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 第69-70页 |
3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相对丰盛度的季节动态研究 | 第72-7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72页 |
·取样及虫口调查 | 第72页 |
·计算公式和方法 | 第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6页 |
·组成及相对丰盛度 | 第72-73页 |
·个体数量的季节动态 | 第73-74页 |
·种类丰富度的季节动态 | 第74页 |
·各功能类群相对丰盛度的季节动态 | 第74-76页 |
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桃园害虫及天敌群落动态研究 | 第77-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77页 |
·调查方法 | 第77页 |
·数据分析 | 第77-7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8-81页 |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聚类分析 | 第78页 |
·桃园节肢动物群落时间格局的最优分割 | 第78-79页 |
·桃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结构动态的主成分分析 | 第79-81页 |
3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桃园主要害虫优势种天敌的模糊相似优先比与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 第82-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82页 |
·调查方法 | 第82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82-84页 |
·模糊相似优先比 | 第82-83页 |
·模糊综合评判 | 第83-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8页 |
·桃园害虫与其主要天敌的相似优先比 | 第84-88页 |
·桃一点叶蝉与其主要天敌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88页 |
3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七章 影响李园桃蚜种群数量的优势种天敌的灰色系统分析 | 第89-9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9-91页 |
·调查方法 | 第89-90页 |
·每头天敌的日捕食量 | 第90页 |
·计算分析方法 | 第90-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2页 |
·桃蚜与各种天敌日捕食总量间的灰色系统分析 | 第91-92页 |
·桃蚜与各种天敌之间的数量关系 | 第92页 |
3 小结 | 第92-94页 |
第八章 李园桃蚜天敌捕食强度的灰色评判 | 第94-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调查取样 | 第94页 |
·计算分析方法 | 第94-9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6-97页 |
3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九章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 第98-10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0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98页 |
·取样方法 | 第98页 |
·群落结构参数的测定 | 第98-99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99-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4页 |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 第100页 |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动态 | 第100-101页 |
·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的模糊聚类分析 | 第101-104页 |
·枣园节肢动物整个群落聚类 | 第101-102页 |
·天敌亚群落聚类 | 第102-103页 |
·非天敌亚群落聚类 | 第103-104页 |
3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十章 枣园中枣瘿蚊和草间小黑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依赖性 | 第105-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6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105页 |
·取样方法 | 第105-106页 |
·分析方法 | 第10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0页 |
·枣瘿蚊种群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和空间格局 | 第106-108页 |
·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和空间格局 | 第108-110页 |
3 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十一章 交叉变差函数表达的枣瘿蚊和草间小黑蛛的空间相关性 | 第111-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1-112页 |
·实验地概况 | 第111页 |
·取样方法 | 第111页 |
·分析方法 | 第111-11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2-114页 |
·不同时期枣瘿蚊与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 | 第112-113页 |
·不同时期枣瘿蚊与草间小黑蛛的交叉变差函数分析 | 第113-114页 |
3 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十二章 地学统计学表达的粟茎跳甲和草间小黑蛛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 | 第116-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9页 |
·调查取样方法 | 第116-117页 |
·分析方法 | 第117-119页 |
·半变异函数法 | 第117-118页 |
·交叉验证与克力格插值 | 第118-11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9-136页 |
·粟茎跳甲种群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和空间格局 | 第119-120页 |
·粟茎跳甲种群数量的交叉验证与克力格插值 | 第120页 |
·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的半变异函数和空间格局 | 第120-136页 |
·草间小黑蛛种群数量的交叉验证与克力格插值 | 第136页 |
3 小结 | 第136-13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1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和主持的项目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