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 牡丹的药用价值 | 第13页 |
2 牡丹主要病害 | 第13页 |
3 牡丹根腐病的危害 | 第13页 |
4 牡丹根腐病症状 | 第13页 |
5 病害发生规律 | 第13-14页 |
6 传播途径和病害循环 | 第14页 |
7 牡丹根腐病原菌及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8 牡丹根腐病的综合治理 | 第14-16页 |
·农业防治 | 第14页 |
·生物防治 | 第14-15页 |
·化学药剂防治 | 第15-16页 |
引言 | 第16-1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供试菌株 | 第1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8-19页 |
·供试药剂 | 第1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9-28页 |
·牡丹根腐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9页 |
·牡丹根腐病原菌的采集与分离 | 第19页 |
·病原菌形态特征与培养性状观察 | 第19页 |
·大型分生孢子的测定 | 第19页 |
·牡丹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19-22页 |
·不同碳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不同氮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20页 |
·不同培养基对病菌的影响 | 第20页 |
·温度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pH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影 | 第21-22页 |
·牡丹根腐病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22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单孢株无性系的建立 | 第22页 |
·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的测定 | 第22页 |
·牡丹根腐病菌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22-24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2-23页 |
·抗KClO_3突变体的诱导 | 第23页 |
·nit突变型的鉴定 | 第23页 |
·营养亲和性的测定 | 第23页 |
·nit突变菌株的稳定性测定 | 第23-24页 |
·牡丹根腐病菌同工酶电泳 | 第24-26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24页 |
·电泳 | 第24-25页 |
·染色 | 第25页 |
·同工酶酶谱的聚类分析 | 第25-26页 |
·牡丹根腐病菌有效杀菌剂的筛选 | 第26-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6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6页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26-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1 牡丹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 第28页 |
2 牡丹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28-37页 |
·不同碳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病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29页 |
·不同氮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29-31页 |
·对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0页 |
·对病菌产孢量形成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培养基对病菌的影响 | 第31-33页 |
·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1-32页 |
·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光照因子对丹皮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 第33页 |
·温度对丹皮根腐病菌的影响 | 第33-36页 |
·对病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对病菌产孢量形成的影响 | 第34-35页 |
·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5页 |
·对病菌芽管伸长的影响 | 第35-36页 |
·牡丹根腐病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36页 |
·不同pH对牡丹根腐病菌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病菌产孢量形成的影响 | 第37页 |
·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页 |
3 牡丹根腐病菌生物学性状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37-39页 |
4 牡丹根腐病菌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39-41页 |
·nit突变株诱导与筛选 | 第39页 |
·nit突变株的鉴定 | 第39-40页 |
·nit突变体亲和性测定 | 第40-41页 |
·菌株自身营养体亲和性测定 | 第40页 |
·不同菌株各突变体间的营养体亲和性测定 | 第40-41页 |
·单孢株后代突变体与亲本突变体之间的亲和性测定 | 第41页 |
·nit突变体菌株的稳定性 | 第41页 |
5 牡丹根腐病菌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41-43页 |
·酯酶同工酶谱 | 第41-42页 |
·可溶性蛋白图谱 | 第42-43页 |
6 杀菌剂对牡丹根腐病菌的毒力 | 第43-46页 |
·杀菌剂对牡丹根腐病菌菌丝的毒力 | 第43-45页 |
·杀菌剂对牡丹根腐病菌孢子萌发的毒力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9页 |
1 牡丹根腐病原菌的鉴定 | 第46页 |
2 牡丹根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6-47页 |
3 牡丹根腐病菌菌丝生长速率与菌落形态的遗传稳定性 | 第47页 |
4 牡丹根腐病菌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47-48页 |
5 牡丹根腐病菌菌株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48页 |
6 防治牡丹根腐病的有效杀菌剂筛选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2页 |
1 牡丹根腐病菌的鉴定 | 第49页 |
2 牡丹根腐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9-50页 |
·环境因子对根腐病菌的影响 | 第49页 |
·营养物质对根腐病菌的影响 | 第49-50页 |
·碳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49页 |
·氮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49页 |
·不同培养基对病菌的影响 | 第49-50页 |
3 牡丹根腐病菌生物学性状的遗传稳定性 | 第50页 |
4 牡丹根腐病菌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50-51页 |
·nit突变株诱导、筛选与鉴定 | 第50页 |
·营养亲和性测定 | 第50页 |
·单孢株后代突变体与亲本突变体之间的亲和性测定 | 第50页 |
·nit突变菌株的稳定性 | 第50-51页 |
5 牡丹根腐病菌菌株同工酶电泳分析 | 第51页 |
·酯酶同工酶谱分析 | 第51页 |
·可溶性蛋白图谱分析 | 第51页 |
6 防治牡丹根腐病的有效杀菌剂筛选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