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 百合及百合病害简介 | 第11-12页 |
2 炭疽菌分类研究 | 第12-13页 |
3 百合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3-15页 |
·百合炭疽病症状 | 第13页 |
·百合炭疽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百合炭疽病的病害循环及综合治理 | 第13-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23页 |
1 材料 | 第16页 |
·供试菌株 | 第16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6页 |
·供试百合 | 第16页 |
·供试药剂 | 第1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16-23页 |
·百合炭疽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6-17页 |
·病原分离纯化 | 第16页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16-17页 |
·回接试验 | 第17页 |
·百合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温度对百合炭疽菌的影响 | 第17页 |
·pH值对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17页 |
·pH值对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17-18页 |
·碳源和氮源对病菌的影响 | 第18页 |
·百合接种百合炭疽病菌后抗病酶系活性动态 | 第18-20页 |
·接种处理 | 第18页 |
·采样 | 第18页 |
·酶的提取 | 第18-19页 |
·药品及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酶的提取方法 | 第19页 |
·酶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多酚氧化酶 | 第19页 |
·过氧化物酶 | 第19-2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第20页 |
·室内药剂筛选 | 第20-23页 |
·杀菌剂单剂毒力测定 | 第20-21页 |
·杀菌剂复配的毒力测定 | 第2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1-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1 百合炭疽病菌分离鉴定 | 第23-25页 |
·百合炭疽病的症状 | 第23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培养性状 | 第23页 |
·病原鉴定 | 第23-25页 |
·回接试验 | 第25页 |
2 百合炭疽菌生物学特性 | 第25-32页 |
·温度对百合炭疽菌的影响 | 第25-26页 |
·温度对百合炭疽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25页 |
·孢子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pH值百合炭疽菌得影响 | 第26-27页 |
·pH值对病菌菌落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26页 |
·pH值对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6-27页 |
·pH值对病菌孢子产量的影响 | 第27页 |
·碳源对百合炭疽菌的影响 | 第27-30页 |
·碳源对百合炭疽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碳源对百合炭疽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28-29页 |
·碳源对百合炭疽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氮源对百合炭疽菌的影响 | 第30-32页 |
·氮源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氮源对病菌菌丝干重的影响 | 第31-32页 |
·氮源对病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页 |
3 百合接种百合炭疽病菌后抗病酶系活性动态 | 第32-35页 |
·PPO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4页 |
·SOD活性变化 | 第34页 |
·POD活性变化 | 第34-35页 |
4 防治百合炭疽病的药剂筛选 | 第35-38页 |
·杀菌剂单剂EC_(50)的测定 | 第35-36页 |
·三种单剂复配的EC_(50)的测定 | 第36-3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8-42页 |
1.百合炭疽病症状 | 第38页 |
2.百合炭疽病原鉴定 | 第38页 |
3.百合炭疽菌生物学特性 | 第38-39页 |
·附着孢的诱导 | 第38页 |
·温度、pH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38-39页 |
·培养基营养条件对百合炭疽菌菌落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39页 |
4 百合叶片中抗病酶系活性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PPO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SOD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40页 |
·POD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40页 |
5 室内药剂筛选 | 第40-41页 |
6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