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一、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司法解散制度概述 | 第14-29页 |
第一节 公司解散概述 | 第14-23页 |
一、国外公司解散的立法及理论界定 | 第14-16页 |
二、我国公司解散的立法及理论界定 | 第16-18页 |
三、公司解散与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 第18-20页 |
四、公司解散的类型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司法解散概述 | 第23-29页 |
一、国外司法解散的立法与概念 | 第23-25页 |
二、我国司法解散的立法与概念 | 第25-29页 |
第二章 司法解散的理论基础 | 第29-56页 |
第一节 公司自治的局限 | 第29-47页 |
一、公司自治的内涵 | 第29-34页 |
二、公司自治的形式 | 第34-41页 |
三、公司自治的局限 | 第41-47页 |
第二节 国家干预公司事务的形式选择 | 第47-56页 |
一、公司事务的行政干预 | 第47-49页 |
二、公司事务的立法干预 | 第49-50页 |
三、公司事务的司法干预 | 第50-56页 |
第三章 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56-100页 |
第一节 境外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56-66页 |
一、美国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56-59页 |
二、英国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59-63页 |
三、德国、日本和韩国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63-65页 |
四、简要总结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我国司法解散的法定事由 | 第66-75页 |
一、新《公司法》之前有关司法解散事由的建议与实践 | 第66-67页 |
二、新《公司法》对司法解散事由的规定 | 第67-74页 |
三、简要总结 | 第74-75页 |
第三节 司法解散事由之公司僵局 | 第75-89页 |
一、公司僵局的含义与分类 | 第75-80页 |
二、公司僵局产生的原因 | 第80-87页 |
三、公司僵局的危害 | 第87-89页 |
第四节 司法解散事由之股东压迫 | 第89-100页 |
一、国外股东压迫的立法概述 | 第89-90页 |
二、股东压迫或不公平损害行为的界定 | 第90-100页 |
第四章 司法解散的程序问题 | 第100-125页 |
第一节 司法解散诉讼的当事人 | 第100-108页 |
一、司法解散诉讼的原告 | 第101-105页 |
二、司法解散诉讼的被告和第三人 | 第105-108页 |
第二节 司法解散诉讼的管辖 | 第108-112页 |
一、司法解散诉讼的级别管辖 | 第108-109页 |
二、司法解散诉讼的地域管辖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司法解散诉讼的裁判 | 第112-123页 |
一、司法解散裁判的形式 | 第112-114页 |
二、司法解散裁判中的考量因素 | 第114-117页 |
三、司法解散判决的效力和后果 | 第117-123页 |
第四节 司法解散诉讼滥用的程序限制 | 第123-125页 |
一、司法解散诉讼的担保制度 | 第123页 |
二、原告股东败诉时的赔偿责任 | 第123-125页 |
第五章 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 | 第125-151页 |
第一节 司法解散的制度缺陷 | 第125-127页 |
一、解散公司有悖企业维持原则 | 第125-126页 |
二、带来巨大的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 | 第126页 |
三、多数人暴政可能变成少数人的暴政 | 第126页 |
四、少数股东不一定受惠于司法解散 | 第126-127页 |
第二节 国外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 | 第127-138页 |
一、英国正义与衡平清算的替代性救济 | 第127-130页 |
二、美国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 | 第130-135页 |
三、德国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 | 第135-138页 |
第三节 作为救济的股份收购 | 第138-148页 |
一、“谁应当离开”的问题 | 第139-141页 |
二、收购股份价值的评估问题 | 第141-148页 |
三、股份对价的支付 | 第148页 |
第四节 对我国司法解散的替代性救济的简短思考 | 第148-151页 |
结论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5页 |
谢辞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