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系统论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实证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数据分析方法与图表分析方法 | 第16页 |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6-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8-30页 |
·金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页 |
·从生态学角度来认识金融生态 | 第18-20页 |
·金融生态的基本特征 | 第20-22页 |
·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 第22-23页 |
·基于自然生态角度的金融生态研究 | 第23-30页 |
·生态金融研究的核心内容 | 第24-25页 |
·生态金融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非自然演进的中国金融体系 | 第25页 |
·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25-26页 |
·谋求自然演进与均衡协调 | 第26页 |
·生态金融的深化 | 第26-27页 |
·金融生态健康的基本评价标准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区域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困境 | 第30-45页 |
·淄博市概貌及经济结构特点 | 第30-34页 |
·产业结构层次进一步提升 | 第32-33页 |
·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 第33页 |
·投资结构调整发生积极变化 | 第33-34页 |
·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 第34-38页 |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经济、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第34-36页 |
·筛选企业项目,支持企业发展 | 第36-37页 |
·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银企双向交流 | 第37-38页 |
·淄博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困境 | 第38-42页 |
·经济不合理因素被再度强化,表现更加明显 | 第38-40页 |
·政府有关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 第40页 |
·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落实不够到位 | 第40页 |
·企业融资过度依赖贷款,资金使用率有所下降 | 第40-41页 |
·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41页 |
·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 第41-42页 |
·银行不良资产压力大 | 第42页 |
·大型企业间的“互保”隐含较大风险 | 第42页 |
·对我国类似区域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健康问题的诊断及原因分析 | 第42-45页 |
·金融生态主体缺位、不到位 | 第42-43页 |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43页 |
·金融生态制度建设不完善 | 第43页 |
·金融生态系统脆弱,抗风险能力差 | 第43-44页 |
·资金流通渠道不畅,金融经济间的良性互动水平有待提高 | 第44页 |
·信用体系建设与市场主体的现实需求不适应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45-56页 |
·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 | 第45-46页 |
·加快金融产权的多元化进程 | 第45页 |
·完善金融产权制度,创新立法工作机制 | 第45-46页 |
·进一步规范行政和司法行为 | 第46页 |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改革 | 第46-48页 |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产权制度 | 第47页 |
·加快金融创新,提升经营管理层次 | 第47-48页 |
·强化内部控制,培育现代风险文化 | 第48页 |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化经济基础 | 第48-49页 |
·以政府为主导,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 第49-54页 |
·提高政府信用度,增强政府信用权威 | 第49页 |
·理顺政府信用执法体制,建立信用建设责任制 | 第49-50页 |
·建立信用调查制度,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监督 | 第50页 |
·借助政府行政组织力量,建立统一的信用公共服务体系 | 第50-51页 |
·在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51-54页 |
·信用档案的建立和资源共享问题 | 第51页 |
·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不给失信人以生存空间 | 第51-52页 |
·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依法披露信用信息 | 第52页 |
·培育有效的信用需求 | 第52-53页 |
·大力发展社会信用中介机构,使之成为维护社会信用体系健康运行的保障 | 第53页 |
·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 第53页 |
·金融机构要做诚实守信的表率,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 | 第53-54页 |
·合理界定地方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4-56页 |
·充分发挥地域优势,降低行政资源对经济资源干预程度 | 第54页 |
·强化对金融发展的政策支持 | 第54-55页 |
·大力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充分发挥民间资本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 第55页 |
·扩大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思维走出去、引进来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区域经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思路 | 第56-60页 |
·科学制定产业政策,营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 第56页 |
·加强窗口指导,营造互信的银企沟通协作环境 | 第56-57页 |
·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 | 第57页 |
·发展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 | 第57-58页 |
·成立多部门联合共建的征信管理体系 | 第58-59页 |
·依法整治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债权 | 第59页 |
·完善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