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一) 对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再认识,一个亟待认识的问题 | 第6页 |
(二) 近年来有关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6-7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一、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8-17页 |
(一) 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根源 | 第8-11页 |
1、理论根源 | 第8-9页 |
2、实践根源 | 第9-11页 |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演变过程 | 第11-17页 |
1、形成阶段 | 第11-13页 |
2、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3、超常规发展阶段 | 第15-17页 |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积极作用分析 | 第17-22页 |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合作化理论 | 第18-19页 |
1、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 第18页 |
2、提出在中国农村建立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组织,并采取自愿 #13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出一条中国式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 第18-19页 |
(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第19-20页 |
(三) 农业合作化运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第20-22页 |
三、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局限性分析 | 第22-32页 |
(一)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后期的实施过程中开展的过急、过快给农村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及原因 | 第22-28页 |
1、过分强调加快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23-24页 |
2、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中后期,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照抄照搬苏联经验 | 第24-25页 |
3、对农民的两种积极性没有给予科学的分析 | 第25-26页 |
4、在经济变革中,群众运动和意识形态宣传有所偏激 | 第26-27页 |
5、党内民主生活开始不正常 | 第27-28页 |
(二) 工农业之间没有协调发展 | 第28-30页 |
1、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战略没有实现农业的协调发展 | 第28-29页 |
2、国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束缚了农民和农业的发展 | 第29-30页 |
(三) 对农村中两极分化的错误估计,导致在实践中推行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物质利益的实现 | 第30-32页 |
四、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启示 | 第32-42页 |
(一)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规律 | 第32-34页 |
1、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农业生产发展规律 | 第32-33页 |
2、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农村经济发展规律 | 第33页 |
3、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遵循农民生存发展规律 | 第33-34页 |
(二) 探索新型农业合作化发展道路 | 第34-37页 |
1、要进一步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 第34-37页 |
2、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合作组织的办社原则,组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37页 |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农民利益 | 第37-42页 |
1、必须处理好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 第38-39页 |
2、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经济权益 | 第39-40页 |
3、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政治权益 | 第40页 |
4、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保护农民的文化权益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