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节 从近代到五四中国形象背后的话语变迁 | 第11-20页 |
| 一. 近代以来国家想象的演变及其困境 | 第11-14页 |
| 二. 《少年中国》月刊概况 | 第14-15页 |
| 三. 理想中国形象的更替和新想象空间的开启 | 第15-20页 |
| 第二节 “少年中国”的形象寓意之一: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 第20-34页 |
| 一. 小组织的“新农村” | 第21-25页 |
| 二. 工读互助团的“城市中的新生活” | 第25-27页 |
| 三. 理想少年中国的乌托邦色彩 | 第27-34页 |
| 第三节 “少年中国”形象寓意之二:走向现实中的民族国家 | 第34-56页 |
| 一. “民族国家”的内涵 | 第34-37页 |
| 二. “国家乃为超越时间之一种永久的生物”——国家主义信仰者的想象 | 第37-46页 |
| 三. “以俄为师”——共产主义信仰者的想象 | 第46-53页 |
| 四. 两种交错的国家想象的评价 | 第53-56页 |
| 第四节 文学想象与“少年中国” | 第56-66页 |
| 结语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