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农业结构调整的本质含义 | 第9页 |
·国外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 | 第9页 |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 | 第9-10页 |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 第10页 |
·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过剩 | 第10页 |
·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 第10页 |
·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生产资源不相适应 | 第10页 |
·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农业结构调整的差异 | 第10-11页 |
·结构调整的背景不同 | 第10页 |
·结构调整的目的不同 | 第10-11页 |
·结构调整的运作手段不同 | 第11页 |
·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 第11页 |
·结构调整的主体不同 | 第11页 |
·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同 | 第11页 |
·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 | 第11-12页 |
·农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 | 第11-12页 |
·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增大 | 第12页 |
·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含量要求增加 | 第12页 |
·结构调整的农业投入进一步增加 | 第12页 |
·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 第12-14页 |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市场的冲击 | 第12-13页 |
·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 | 第13页 |
·政府职能转换问题 | 第1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或出路寻找直接影响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 | 第13页 |
·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问题 | 第13-14页 |
·农民素质瓶颈问题 | 第14页 |
·食品安全问题 | 第14页 |
·新阶段农业结构进行战略调整的必然性 | 第14-15页 |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 第15-16页 |
·质量效益原则 | 第15页 |
·科技兴农原则 | 第15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5页 |
·区域化原则 | 第15页 |
·市场化原则 | 第15-16页 |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 第16-19页 |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第16页 |
·坚持市场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 第16页 |
·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大力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 第16-17页 |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 第17页 |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 | 第17页 |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 第17页 |
·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17-18页 |
·加强农村信息工程建设,有效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4 漯河市的资源状况 | 第21-23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自然资源 | 第21页 |
·气候资源 | 第21页 |
·土地资源 | 第21页 |
·水资源 | 第21页 |
·生物资源 | 第21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1-23页 |
5 漯河市农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23-28页 |
·种植业 | 第24-25页 |
·林业 | 第25页 |
·畜牧养殖业 | 第25-26页 |
·渔业 | 第26页 |
·农业龙头企业 | 第26-28页 |
6 漯河市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的科技素质整体较低 | 第28页 |
·农业市场化、信息化程度低 | 第28页 |
·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 第28-29页 |
·区位优势没有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趋同性 | 第29页 |
·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 | 第29页 |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 第29页 |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竞争力还不强 | 第29-30页 |
7 漯河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 第30-39页 |
·理清农业结构调整思路 | 第30-34页 |
·继续加大种植业内部调整力度 | 第30-31页 |
·搞好农业产业内部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 | 第31-33页 |
·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 | 第33-34页 |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层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 第34-35页 |
·强化财政对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支持 | 第35页 |
·加强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 第35-37页 |
·加强农业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 第37页 |
·搞好农民就业培训,大力推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 第37-39页 |
8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英文摘要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