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提出 | 第14-28页 |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提出的现实基础 | 第14-18页 |
·审计客观环境的变化 | 第14-15页 |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存在的问题 | 第15-18页 |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现代审计过程的核心是控制风险 | 第18-19页 |
·对审计风险含义的分析 | 第19-21页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点 | 第21页 |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主要内容 | 第21-25页 |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构成 | 第21-22页 |
·重大错报风险及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重大错报风险与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关系 | 第23-25页 |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主要优势 | 第25-27页 |
·评价风险更加完整全面 | 第25页 |
·继承了对审计风险的合理界定 | 第25-26页 |
·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的成果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流程分析 | 第28-37页 |
·应用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总体策略 | 第28-30页 |
·加强审计计划的制订工作 | 第28页 |
·选派合适的审计人员 | 第28页 |
·要注重确定重要会计问题和重点审计领域 | 第28-29页 |
·合理确定审计风险控制关键点 | 第29页 |
·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应具有个性化 | 第29页 |
·针对特别风险增加强制性审计程序 | 第29-30页 |
·基于重大错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流程 | 第30-36页 |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 第32页 |
·评估两个层次上的重大错报风险 | 第32-33页 |
·总体应对措施 | 第33-34页 |
·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4 控制重大错报风险的策略 | 第37-43页 |
·审计主体方面因素的控制策略 | 第37-39页 |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 | 第37页 |
·确保注册会计师独立执业 | 第37页 |
·严格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业 | 第37-38页 |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 第38页 |
·充分关注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 | 第38-39页 |
·积累行业状况资料和职业经验 | 第39页 |
·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管理制度 | 第39页 |
·审计客体方面因素的控制策略 | 第39-40页 |
·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 第39-40页 |
·重视与治理当局的沟通 | 第40页 |
·审计方法方面的控制策略 | 第40-41页 |
·重视审计风险成因的多元化分析 | 第40页 |
·注重从整体上控制风险 | 第40-41页 |
·分析性复核的运用 | 第41页 |
·审计证据方面的控制策略 | 第41-42页 |
·注重审计证据的取得 | 第41-42页 |
·注重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我国应用重大错报审计风险模型的前景分析 | 第43-49页 |
·重大错报审计风险模型与我国审计工作的契合性 | 第43-44页 |
·满足了我国审计查错揭弊的需要 | 第43页 |
·与当前提高我国审计质量的目标相一致 | 第43-44页 |
·我国审计环境与重大错报审计风险模型的冲突性 | 第44-47页 |
·有限的诉讼压力与控制风险动机的冲突 | 第44页 |
·审计风险成因与提出模型初衷的冲突 | 第44页 |
·注册会计师素质上的欠缺 | 第44-45页 |
·审计成本问题 | 第45-47页 |
·对我国审计行业应用重大错报风险模型的建议 | 第47-48页 |
·加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建设 | 第47-48页 |
·政府监管需要转变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