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王昌龄诗歌的题材类型与情感意绪 | 第11-21页 |
第一节 边塞诗 | 第11-14页 |
一、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 第12页 |
二、誓斩楼兰、清除边患 | 第12-13页 |
三、穷兵黩武,不恤民命 | 第13页 |
四、征人思亲、思妇念远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宫怨诗 | 第14-17页 |
一、渗透宫女之怨 | 第14-16页 |
二、寄托自我之怨 | 第16-17页 |
第三节 赠答诗 | 第17-21页 |
一、真挚友情 | 第17-18页 |
二、忧伤之情 | 第18页 |
三、高洁情操 | 第18-19页 |
四、奋发向上 | 第19页 |
五、隐归之情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王昌龄诗歌体裁类型与诗歌理论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五古与七绝不同艺术的表现形式 | 第21-26页 |
一、五古严正肃然,高古劲健 | 第22-23页 |
二、七绝华美婉丽、精工雕琢 | 第23-26页 |
第二节 王昌龄的诗论 | 第26-32页 |
一、“诗有三格”:诗歌构思 | 第26-27页 |
二、“诗有三镜”:诗歌造境 | 第27-29页 |
三、“诗有六式”:诗歌表达 | 第29-30页 |
四、“诗有五趣向”:诗歌风格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 | 第32-42页 |
第一节 诗境 | 第32-35页 |
一、雄浑开阔,气势不凡 | 第33-34页 |
二、意象鲜明 含蓄隽永 | 第34-35页 |
三、情景相融 意境深远 | 第35页 |
第二节 诗语 | 第35-37页 |
一、精工雕琢 流丽自然 | 第35-36页 |
二、善用典故 不露痕迹 | 第36页 |
三、炼字炼句 形象生动 | 第36-37页 |
四、音调婉转 和谐动人 | 第37页 |
第三节 诗法 | 第37-42页 |
一、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 第37-38页 |
二、典型情景 画面生动 | 第38-40页 |
三、善用比兴 深于寄托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王昌龄与李白七绝艺术的比较分析 | 第42-47页 |
第一节 七绝选材:关注点的不同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婉曲与飘逸:抒情方式的差异 | 第43-44页 |
第三节 诗风与诗语:各呈异彩 | 第44-47页 |
结语 王昌龄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