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引言 | 第8-9页 |
·纳米银粉的制备方法 | 第9-13页 |
·气相法 | 第9-11页 |
·固相法 | 第11页 |
·液相法 | 第11-13页 |
·纳米银粉的形成机理 | 第13-15页 |
·纳米银粒子的形成机理 | 第13-14页 |
·纳米银粒子的成形机理 | 第14-15页 |
·纳米银粉的表征方法 | 第15-17页 |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 第15-16页 |
·激光粒度分析仪 | 第16页 |
·X射线衍射 | 第16-17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7页 |
·纳米银粉的性质 | 第17-19页 |
·纳米银的表面效应 | 第17-18页 |
·纳米银的体积效应 | 第18页 |
·纳米银的量子尺寸效应 | 第18-19页 |
·纳米银的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 第19页 |
·纳米银粉的应用 | 第19-24页 |
·纳米银作能源材料 | 第19-20页 |
·纳米银作导电浆料 | 第20页 |
·纳米银作催化材料 | 第20-21页 |
·纳米银作超导材料 | 第21-22页 |
·纳米银作光学材料 | 第22-23页 |
·纳米银作医药卫生材料 | 第23-24页 |
·纳米银作生物材料 | 第24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 | 第26-40页 |
·理论部分 | 第26-28页 |
·晶体的成核 | 第26-27页 |
·晶体的生长 | 第27-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28-29页 |
·纳米银粉的制备 | 第29-30页 |
·纳米银粉的表征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Ag~+浓度对纳米银粉粒径的影响 | 第30-31页 |
·反应温度对纳米银粉粒径的影响 | 第31-32页 |
·PVP的浓度对纳米银粉的影响 | 第32-35页 |
·还原剂种类对纳米银粉粒径的影响 | 第35页 |
·最优实验条件下所得纳米银粉的表征分析 | 第35-38页 |
·纳米银粉形成的反应机理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银粉 | 第40-53页 |
·微乳液 | 第40-41页 |
·反相微乳液 | 第41-44页 |
·反相微乳液的形成机理 | 第41-42页 |
·微型反应器原理 | 第42-44页 |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试剂及仪器 | 第44页 |
·纳米银粉的制备 | 第44-45页 |
·纳米银粉的表征 | 第45页 |
·反应热力学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水和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ω)对纳米银粉粒径的影响 | 第46-47页 |
·Ag~+浓度对纳米银粉的粒径的影响 | 第47-48页 |
·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的含量对纳米银粉粒径的影响 | 第48-49页 |
·反应温度对纳米银粉的影响 | 第49-50页 |
·最优条件下制得纳米银粉的表征分析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纳米银粉的应用 | 第53-62页 |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主要试剂和原料 | 第54页 |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双电极实验电池的组装及其电性能测试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1页 |
·纳米银电极的首次充放电曲线分析 | 第56页 |
·纳米银电极的循环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纳米银一石墨碳复合物粉末的XRD分析 | 第58页 |
·石墨碳电极和纳米银-石墨碳复合物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分析 | 第58-59页 |
·石墨碳电极和纳米银-石墨碳复合物电极的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石墨碳电极和纳米银-石墨碳复合物电极的交流阻抗谱分析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