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2. 公钥密码体制 | 第12-19页 |
·公钥密码体制的概念 | 第12页 |
·基本的公钥密码体制 | 第12-14页 |
·PKI与IBE | 第14-15页 |
·IBE的发展和IBEKEM/DEM | 第15-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椭圆曲线密码学 | 第19-27页 |
·椭圆曲线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椭圆曲线密码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双线性配对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耦合元胞自动机基本理论 | 第27-35页 |
·元胞自动机理论 | 第27-32页 |
·元胞自动机的定义 | 第28-30页 |
·元胞自动机的分类 | 第30-32页 |
·耦合触发元胞自动机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5. 基于WEIL对与耦合元胞自动机的公钥加密机制 | 第35-41页 |
·基于身份的抗选择密文攻击的新公钥加密体制 | 第35-36页 |
·安全性证明 | 第36-39页 |
·安全性目标和攻击模型 | 第36-37页 |
·针对IBE机制的安全模型 | 第37-38页 |
·安全性证明 | 第38-39页 |
·效率分析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基于新公钥加密体制的机动节点匿名双向认证机制的原理 | 第41-58页 |
·基于身份的加密系统的原理 | 第41-42页 |
·基于身份的双向认证原理 | 第42-43页 |
·考虑匿名性 | 第43-44页 |
·机动节点匿名双向认证算法 | 第44-46页 |
·加密解密过程 | 第44页 |
·基于身份的匿名双向认证过程 | 第44-45页 |
·正确性证明 | 第45-46页 |
·椭圆曲线的选取 | 第46-51页 |
·椭圆曲线上点的获取 | 第46-49页 |
·椭圆曲线上点的运算的实现 | 第49-51页 |
·Weil对的构造 | 第51-52页 |
·Tate对的算法实现 | 第51-52页 |
·weil对的构造 | 第52页 |
·仿真实现和具体实例 | 第52-58页 |
·仿真实现 | 第52-54页 |
·具体实例 | 第54-58页 |
7. 基于身份的机动节点匿名认证系统的模型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