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理的诞生--玛勒的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7-18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7-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6页 |
| 三、研究的方法和目的 | 第16页 |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五、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 第17-18页 |
| 一、生平与理论来源 | 第18-26页 |
| (一) 传略 | 第18-22页 |
| (二) 理论来源 | 第22-26页 |
| 1.哲学 | 第22-23页 |
| 2.生物学 | 第23页 |
| 3.精神分析 | 第23-26页 |
|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 第26-41页 |
| (一) 分离-个体化的准备时期 | 第28-31页 |
| 1.正常的孤独期 | 第29页 |
| 2.共生的开始 | 第29-31页 |
| 3.正常的共生期 | 第31页 |
| (二) 分离-个体化时期 | 第31-41页 |
| 1.身体意象的分化与发展亚阶段 | 第31-33页 |
| 2.实践亚阶段 | 第33-35页 |
| 3.和解亚阶段 | 第35-38页 |
| 4.个体化的巩固和情感客体永久性亚阶段 | 第38-41页 |
| 三、心理发展的动力理论 | 第41-46页 |
| (一) 对驱力和能量的中性化解释 | 第41-42页 |
| (二) 力比多投注的第一次转变 | 第42-44页 |
| (三) 力比多投注的第二次转变 | 第44-46页 |
| 四、儿童精神病学原理及其治疗观 | 第46-62页 |
| (一) 儿童精神病的病理观的形成 | 第46页 |
| (二) 儿童精神病的核心特征 | 第46-51页 |
| 1.共生的母婴之间的相互缺失 | 第47页 |
| 2.自我缺失与同一性感获得障碍 | 第47-48页 |
| 3.身体自我 | 第48页 |
| 4.身体意象和知觉 | 第48-49页 |
| 5.运动的成熟和发展 | 第49页 |
| 6.母育原则 | 第49-51页 |
| (三) 临床个案 | 第51-53页 |
| (四) 两种儿童精神病的病理学 | 第53-57页 |
| 1.儿童孤独性精神病的病理学 | 第53-55页 |
| 2.儿童共生性精神病的病理学 | 第55-57页 |
| (五) 儿童精神病的治疗观 | 第57-62页 |
| 1.治疗目标 | 第58页 |
| 2.三方治疗模式 | 第58页 |
| 3.治疗阶段 | 第58-62页 |
| 五、与其他精神分析家的比较 | 第62-66页 |
| (一) 玛勒与科胡特的比较 | 第62-63页 |
| (二) 玛勒与温尼科特的比较 | 第63-64页 |
| (三) 玛勒与鲍尔比的比较 | 第64-66页 |
| 六、评价 | 第66-69页 |
| (一) 理论贡献 | 第66-67页 |
| (二) 理论局限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