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家班概述 | 第7-16页 |
第一节 通泰地区的地域范围 | 第7-8页 |
第二节 家班的概念及发展轨迹 | 第8-10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家班考 | 第10-16页 |
第二章 明清时期家班得以发展的原因 | 第16-26页 |
第一节 明前期社会状况和剧坛对家班的影响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明中后期政治现实与“心学”思潮对家班的影响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文人戏剧创作以及昆山腔的改良、传播对家班的影响 | 第20-23页 |
第四节 清朝社会状况对家班发展的影响 | 第23-26页 |
第三章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的家班分析 | 第26-35页 |
第一节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家班的主人身份分析 | 第26-29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家班的类别、演出声腔及内容 | 第29-33页 |
第三节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家班的特点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明清时期通泰地区家班与扬州府城家班之间的比较 | 第35-46页 |
第一节 明清时期扬州的社会状况和昆曲发展情况 | 第35-36页 |
第二节 明清时期扬州府城的家班概况 | 第36-43页 |
第三节 扬州府城家班与通泰地区家班的区别及其原因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