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导出 | 第12-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问题导出 | 第15-16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手段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研究综述 | 第22-36页 |
·国内外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研究动态 | 第22-25页 |
·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22-23页 |
·国内的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有关研究 | 第25-31页 |
·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 第25-27页 |
·空间形态组织的形式研究 | 第27-29页 |
·交通技术进步对空间形态组织的影响 | 第29-31页 |
·国内外典型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31-36页 |
·国外典型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31-33页 |
·国内典型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33-36页 |
第三章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分析框架 | 第36-49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分析框架构建 | 第36-37页 |
·自然生态空间与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37-39页 |
·自然生态空间单元 | 第37页 |
·自然生态空间组织的核心框架—生态安全格局 | 第37-38页 |
·基于生态空间系统优化的空间形态组织 | 第38-39页 |
·经济产业空间与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39-42页 |
·规模经济与新增长极的培育 | 第39页 |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与战略轴线形成 | 第39-40页 |
·产业结构演替与空间形态 | 第40-41页 |
·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 | 第41-42页 |
·交通设施空间与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42-43页 |
·交通工具的革新与空间形态演化 | 第42页 |
·交通方式与空间形态的关系 | 第42-43页 |
·社会空间结构与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43-46页 |
·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动力机制 | 第43-44页 |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44页 |
·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进趋势 | 第44-45页 |
·社会空间结构与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45-46页 |
·历史文化空间与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46-49页 |
·历史文化空间的层次 | 第46-47页 |
·历史文化空间系统的重构 | 第47页 |
·历史文化空间与城市建设空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化与现状模式 | 第49-66页 |
·我国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化 | 第49-60页 |
·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49-54页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的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54-55页 |
·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55-56页 |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56-60页 |
·我国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的现状模式 | 第60-66页 |
·“城—乡”模式 | 第60-61页 |
·“城—镇”模式 | 第61-64页 |
·“多中心”模式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总体战略 | 第66-98页 |
·空间形态组织的目标 | 第66-67页 |
·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形态,促进大城市地区协调发展 | 第66页 |
·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空间结构,提升大城市地区发展水平 | 第66-67页 |
·搭起一个可持续的、弹性发展的空间框架,保持大城市地区稳步生长 | 第67页 |
·构建一个城乡统筹的空间体系,引导大城市地区和谐发展 | 第67页 |
·空间形态组织的战略要点 | 第67-70页 |
·明确“战略轴线” | 第67-68页 |
·培育“亚中心” | 第68-69页 |
·组建“功能组团” | 第69页 |
·提升“新镇” | 第69-70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中的“战略轴线” | 第70-74页 |
·主要理论观点与研究动态 | 第70-71页 |
·确定“战略轴线”的一般依据 | 第71页 |
·案例研究—苏州城市“战略轴线”研究 | 第71-74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新城战略 | 第74-83页 |
·欧美发达国家新城战略的经验 | 第74-79页 |
·发展中国家新城战略的经验 | 第79-81页 |
·国内外新城战略的启示 | 第81页 |
·案例研究—淮安楚州新城战略 | 第81-83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中的新市镇战略 | 第83-89页 |
·主要理论观点与研究动态 | 第83-84页 |
·新市镇发展战略的要点 | 第84页 |
·香港新市镇战略 | 第84-86页 |
·案例研究—合肥新市镇战略规划 | 第86-89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中的“功能组团”战略 | 第89-93页 |
·组建城镇“功能组团”的意义 | 第89-90页 |
·国内典型案例 | 第90-93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中的“新镇”提升战略 | 第93-98页 |
·当前大城市地区小城镇存在的典型问题 | 第93-94页 |
·国外新镇发展的典型案例—日本新镇战略 | 第94-96页 |
·案例应用研究—昆山北部地区新镇发展战略研究 | 第96-98页 |
第六章 常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化与现状问题 | 第98-106页 |
·常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 | 第98-104页 |
·常州城的源头追溯—淹城时期 | 第98页 |
·封建社会时期的团块状扩展 | 第98-99页 |
·20世纪初开始的东西轴向发展 | 第99-101页 |
·20世纪末开始的南北轴向发展 | 第101-103页 |
·当代常州城市空间拓展情况 | 第103-104页 |
·常州城市空间组织存在的问题 | 第104-106页 |
·空间结构体系不健全,缺乏“亚中心”等级城市 | 第104页 |
·城市空间北向发展的无奈与空间拓展方式的失策 | 第104-105页 |
·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中心蔓延与外围失控并存 | 第105页 |
·政区空间明显制约了空间形态组织 | 第105页 |
·空间“碎片化”明显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常州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的分析研究 | 第106-120页 |
·自然生态空间分析 | 第106-108页 |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106-107页 |
·生态适宜性的综合评定 | 第107-108页 |
·经济产业空间分析 | 第108-115页 |
·总体经济发展分析 | 第108-111页 |
·产业结构空间 | 第111-113页 |
·产业布局分析 | 第113-115页 |
·交通设施空间分析 | 第115-116页 |
·交通结构分析 | 第115页 |
·交通基础设施布局 | 第115-116页 |
·社会空间分析 | 第116-117页 |
·常州社会空间演化的总体趋势 | 第116页 |
·社会空间演化对常州空间形态组织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历史文化空间分析 | 第117-120页 |
·历史文化资源分布空间 | 第117-119页 |
·常州历史文化空间整合 | 第119-120页 |
第八章 常州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 | 第120-130页 |
·空间形态组织的背景 | 第120-122页 |
·长三角区域空间重构的需求导向 | 第120页 |
·大城市地区空间成长的延续 | 第120-121页 |
·基层小城镇空间分化的推动 | 第121-122页 |
·微观空间发展的驱动 | 第122页 |
·空间形态组织的模式思考 | 第122-123页 |
·圈层模式 | 第122页 |
·轴带模式 | 第122-123页 |
·“圈层+轴带”模式 | 第123页 |
·点轴模式 | 第123页 |
·“轴带+板块”模式 | 第123页 |
·常州大城市地区空间形态组织方案 | 第123-130页 |
·“战略轴线”的明确 | 第123-125页 |
·“亚中心”的选择 | 第125-127页 |
·“功能组团”的组建 | 第127页 |
·“新镇”的确定 | 第127-128页 |
·空间形态组织的总体方案 | 第128-129页 |
·总体结构形态的塑造 | 第129-130页 |
第九章 结语 | 第130-134页 |
·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130-131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132页 |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附录 | 第140-151页 |
作者简历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