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一、关于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二、关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 | 第20-3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文献解读 | 第20-28页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论述单个人活动受世界市场力量支配走向联合 | 第20-21页 |
二、《共产党宣言》(1848):阐述世界市场形成的阶级动因及其引发的双重影响 | 第21-22页 |
三、《资本论》三卷及其续篇: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一般规律论证世界市场的总体性 | 第22-23页 |
四、《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1853):集中论述世界市场开辟后的世界格局 | 第23-25页 |
五、《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首次论述落后国家如何选择本国发展策略的问题 | 第25-26页 |
六、《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1881 年2月-3 月):以俄国农村公社发展的具体事例论证落后国家立足世界市场发展的合理性 | 第26-27页 |
七、《共产党宣言》1882 年俄文版序言:依据变化的客观事实论述世界市场发展的趋势 | 第27-2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基本观点 | 第28-38页 |
一、世界市场概念的解析 | 第28-30页 |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30-31页 |
三、世界市场内含的要素特征 | 第31-34页 |
四、世界市场产生的双重影响 | 第34-35页 |
五、世界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35-38页 |
第二章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及其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38-59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8-40页 |
一、开放型经济 | 第38-39页 |
二、开放型经济体制 | 第39页 |
三、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发展脉络 | 第40-44页 |
一、酝酿: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末 | 第40-41页 |
二、萌芽:20 世纪90年代初期至21世纪初期 | 第41-43页 |
三、形成:加入WTO后的前十年 | 第43-44页 |
第三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提出及其构建目标 | 第44-47页 |
一、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提出 | 第44-45页 |
二、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目标 | 第45-47页 |
第四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47-59页 |
一、和平发展:世界市场的总体性发展趋势为其创造条件 | 第47-48页 |
二、多极化:世界市场为各国提供新的历史环境 | 第48-50页 |
三、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发展进程中的新阶段 | 第50-52页 |
四、要素形式及动力源增多:世界市场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 | 第52-56页 |
五、市场空间增长受限:中国亟待挖掘新的增长潜力 | 第56-57页 |
六、传统比较优势下降:中国必须培育新的增长优势 | 第57-5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与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 | 第59-7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对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义 | 第59-71页 |
一、深化认识中国利用新的历史环境实现开放发展的特殊性 | 第59-61页 |
二、顺应世界市场发展趋势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 第61-65页 |
三、强化人类历史的共同体意识促使中国的主动作为 | 第65-69页 |
四、充分把握世界市场总体性特征拓展中国开放发展新空间 | 第69-70页 |
五、进一步完善世界市场背景下中国的现代市场体系 | 第70-71页 |
第二节 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的路径选择 | 第71-77页 |
一、政府做好市场调控的“放”与“收” | 第71-72页 |
二、提高国内外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标准 | 第72-73页 |
三、着眼全球价值链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 第73-74页 |
四、促进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自贸区建设 | 第74-75页 |
五、推进资本市场有序开放防范金融风险 | 第75-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