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可持续发展 | 第8-12页 |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演化 | 第8-9页 |
·18 世纪以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8-9页 |
·近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第9页 |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第9-11页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1-12页 |
2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16页 |
·国外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 第12-14页 |
·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14-15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3 生态足迹模型 | 第16-30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生态足迹模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 | 第16-17页 |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生态足迹模型 | 第22-29页 |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 第26-29页 |
·生态足迹理论的发展 | 第29-30页 |
·万元 GDP 生态足迹概念 | 第29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 | 第29-30页 |
4.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 第30-41页 |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30-31页 |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气候水文 | 第30-31页 |
·土壤植被 | 第31页 |
·内蒙古2005 年部分资源概况 | 第31-32页 |
·土地资源 | 第31页 |
·草场资源 | 第31页 |
·森林资源 | 第31-32页 |
·水资源 | 第32页 |
·矿产资源 | 第32页 |
·内蒙古2005年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6页 |
·国民经济概况 | 第32-33页 |
·农牧业 | 第33-34页 |
·工业和建筑业 | 第34页 |
·第三产业 | 第34-35页 |
·固定资产投资 | 第35页 |
·国内贸易 | 第35-36页 |
·环境保护 | 第36页 |
·居民生活 | 第36页 |
·内蒙古1995—2005 年发展分析 | 第36-41页 |
·人口数量变化趋势 | 第36-38页 |
·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分析 | 第38-40页 |
·主要能源的消费状况分析 | 第40-41页 |
5. 内蒙古1995-2005 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1-47页 |
·基础数据的来源 | 第41页 |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方法 | 第41-42页 |
·消费项目的划分 | 第41页 |
·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41-42页 |
·计算方法 | 第42页 |
·内蒙古1978 一2005 历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42-47页 |
·2005 年内蒙古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 第42-45页 |
·内蒙古1995-2005 历年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的计算 | 第45-46页 |
·万元 GDP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发展能力计算 | 第46-47页 |
6.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内蒙古1995-2005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内蒙古1995-2005 生态供给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4页 |
·内蒙古生态盈余及生态赤字分析 | 第54-56页 |
·万元 GDP 生态足迹结果分析 | 第56页 |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分析 | 第56-57页 |
7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 | 第57-58页 |
·紧抓资源的管理环节,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58页 |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 第58-59页 |
·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 | 第59页 |
·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 第59页 |
8. 结论及不足之处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生态足迹需求方面 | 第59-60页 |
·生态承载力方面 | 第60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