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27页 |
·黄瓜白粉病病原 | 第13页 |
·黄瓜白粉病的发病症状 | 第13页 |
·黄瓜白粉病的发生规律 | 第13-14页 |
·白粉病的流行 | 第14页 |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 | 第14-18页 |
·目前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化学药剂 | 第14-16页 |
·黄瓜白粉病的抗病育种 | 第16-17页 |
·黄瓜白粉病的生物防治 | 第17-18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18-20页 |
·问题 | 第18-19页 |
·黄瓜白粉病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9-20页 |
·瓜类白粉病菌与抗药性 | 第20-26页 |
·国外抗性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国内抗性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病原菌的交互抗性 | 第24-25页 |
·抗性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6页 |
·供试药品、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供试药剂和生化试剂 | 第27-28页 |
·供试主要仪器 | 第28页 |
·菌种的采集培养及保存 | 第28-29页 |
·菌种的采集基及分离 | 第28页 |
·菌种的保存 | 第28-29页 |
·供试植株 | 第29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29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敏感性的测定 | 第29页 |
·黄瓜白粉病抗药性菌株的获得方法 | 第29-30页 |
·紫外诱变 | 第29-30页 |
·药剂驯化 | 第30页 |
·先紫外诱变后药剂驯化 | 第30页 |
·抗性稳定性的测定 | 第30-31页 |
·抗性菌株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 第31页 |
·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孢子萌发 | 第31页 |
·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致病力和产孢量的测定 | 第31页 |
·抗性菌株交互抗性的测定 | 第31页 |
·抗药性菌株适合度测定 | 第31-32页 |
·抗药性菌株和敏感菌株的竞争能力测定 | 第32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抗性机理初探 | 第32-36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 | 第32-34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 | 第34-35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可溶性蛋白电泳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黄瓜白粉病对己唑醇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37-38页 |
·黄瓜白粉病对己唑醇抗药性菌株的获得方法的比较 | 第38-40页 |
·紫外线照射不同时间诱变抗性菌株 | 第38-39页 |
·三种获得抗性菌株的方法比较 | 第39-40页 |
·抗性菌株稳定性的测定 | 第40页 |
·抗性菌株的部分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第40-43页 |
·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孢子萌发的观察 | 第40-41页 |
·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致病力和产孢量的测定结果 | 第41-42页 |
·抗性菌株交互抗性的测定 | 第42-43页 |
·抗药性菌株适合度的测定 | 第43页 |
·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分生孢子竞争能力的测定 | 第43-44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机理初探 | 第44-48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 第44-45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图谱 | 第45-46页 |
·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 | 第46-48页 |
4 结论 | 第48-50页 |
5 讨论 | 第50-53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敏感基线建立 | 第50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 第50页 |
·黄瓜白粉病菌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的差异 | 第50-51页 |
·黄瓜白粉病菌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的适合度比较 | 第51页 |
·黄瓜白粉病菌敏感菌株和抗性菌株分生孢子的竞争力比较 | 第51页 |
·黄瓜白粉病菌对己唑醇的抗性机制 | 第51-53页 |
6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