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按揭的概念和法律关系 | 第11-14页 |
(一) 按揭的概念及其渊源 | 第11页 |
(二) 按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 | 第11-14页 |
1、按揭贷款的当事人 | 第11-12页 |
2、按揭贷款所涉及的法律关系 | 第12-14页 |
二、假按揭的概念和成因 | 第14-16页 |
(一) 假按揭的概念 | 第14页 |
(二) 假按揭的成因 | 第14-16页 |
1、开发商方面的原因 | 第14页 |
2、银行方面的原因 | 第14页 |
3、“假按揭”购房人方面的原因 | 第14-15页 |
4、社会中介机构的原因 | 第15页 |
5、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15-16页 |
三、假按揭的表现和危害 | 第16-21页 |
(一) 假按揭的表现 | 第16-19页 |
1、以恶意骗取资金为目的的诈骗型“假按揭” | 第16页 |
2、以融通资金为目的的融资型“假按揭” | 第16-19页 |
(二) 假按揭的危害 | 第19-21页 |
1、银行经营风险增大 | 第19页 |
2、购房人个人信誉受损 | 第19页 |
3、开发商饮鸩止渴 | 第19-20页 |
4、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 | 第20页 |
5、滋生违法犯罪行为 | 第20页 |
6、误导政府经济调控政策 | 第20-21页 |
四、完善商业银行“假按揭”信贷风险防范的法律制度 | 第21-30页 |
(一) 完善银行“假按揭”信贷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21-24页 |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现状 | 第21-22页 |
2、健全商业银行“假按揭”信贷风险防范的内部控制制度 | 第22-24页 |
(二) 完善商业银行“假按揭”信贷风险防范的外部法律制度 | 第24-30页 |
1、明确“假按揭”案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 第25-26页 |
2、建立和完善社会征信法律体系 | 第26-28页 |
3、建立我国按揭业务律师责任制度 | 第28-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4页 |
致谢 | 第34页 |
个人简历 | 第3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