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变量对大学生内隐羞耻、外显羞耻影响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国内外羞耻感的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国外对羞耻感的研究 | 第12-17页 |
·羞耻感的涵义 | 第12-13页 |
·羞耻感发展的理论概述 | 第13-15页 |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3-14页 |
·认知归因理论 | 第14页 |
·机能主义理论 | 第14-15页 |
·羞耻感和内疚的异同 | 第15-16页 |
·羞耻感的作用 | 第16-17页 |
·羞耻感的动机作用 | 第16页 |
·羞耻感的道德功能 | 第16-17页 |
·国内对羞耻感的研究 | 第17-20页 |
·羞耻感的界定 | 第17-18页 |
·羞耻感的道德功能 | 第18-19页 |
·羞耻感的临床表现 | 第19-20页 |
·研究羞耻感的方法 | 第20-22页 |
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构想 | 第22-2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 第23-25页 |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5-39页 |
研究一、大学生羞耻感的基本状况 | 第25-29页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方法 | 第25-26页 |
·被试 | 第25页 |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研究程序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普通高校大学生羞耻感特点 | 第26-27页 |
·军校大学生羞耻感特点 | 第27-28页 |
·普通高校与军校大学生羞耻感的差异 | 第28-29页 |
研究二、外显羞耻和内隐羞耻关系的研究 | 第29-34页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1页 |
·被试 | 第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30页 |
·研究程序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军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内隐羞耻的差异 | 第31-32页 |
·外显羞耻与内隐羞耻的关系 | 第32-34页 |
研究三、人格因素与羞耻感关系的研究 | 第34-39页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被试 | 第34页 |
·研究工具 | 第34-35页 |
·研究程序 | 第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外显羞耻感受性程度不同的被试在人格变量上的差异 | 第35-37页 |
·人格变量与羞耻感的关系 | 第37-39页 |
·开拓性等一般人格因素与羞耻感的关系 | 第37页 |
·自尊与羞耻感的关系 | 第37-38页 |
·“面子”与羞耻感的关系 | 第38-39页 |
4 综合讨论与结论 | 第39-46页 |
·综合讨论 | 第39-45页 |
·大学生羞耻感的特点 | 第39-40页 |
·大学生内隐羞耻与外显羞耻的关系 | 第40-41页 |
·羞耻感与人格因素的关系 | 第41-44页 |
·羞耻感与开拓性等一般人格因素的关系 | 第41页 |
·羞耻感与自尊的关系 | 第41-42页 |
·羞耻感与“面子”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羞耻感对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5 羞耻感的研究趋势与本研究的不足 | 第46-48页 |
·研究趋势 | 第46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羞耻量表 | 第52-53页 |
CPAI量表 | 第53-54页 |
自尊量表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