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头大单宽流量溢洪道的试验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前言 | 第10-14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泄洪消能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挑流消能优缺点 | 第11页 |
·挑流鼻坎体型发展 | 第11-12页 |
·掺气减蚀设施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2. 高速水流的消能和掺气减蚀基本理论 | 第14-26页 |
·消能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挑流消能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水舌掺气扩散与挑距 | 第16-17页 |
·水舌挑距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岩石河床挑流冲刷和冲坑估计 | 第18-21页 |
·岩石河床挑流冲刷机理简析 | 第18-20页 |
·挑流冲坑深度的估算 | 第20页 |
·影响岩基冲刷的因素 | 第20-21页 |
·掺气减蚀的基本原理 | 第21-26页 |
·空化与空蚀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掺气减蚀及其有关特性 | 第23-25页 |
·掺气减蚀设施水力设计准则 | 第25-26页 |
3. 马来西亚巴贡水电站试验模型 | 第26-32页 |
·工程概况 | 第26页 |
·物理模型试验基本理论 | 第26-28页 |
·模型设计 | 第28-32页 |
·模型比尺 | 第28-29页 |
·模型范围与制作 | 第29页 |
·模型砂选择 | 第29页 |
·模型测量仪器、设备 | 第29-32页 |
4. 引渠流速及流态对溢洪道泄流能力的影响研究 | 第32-37页 |
·原设计方案的泄流能力 | 第32页 |
·方案一的泄流能力 | 第32-33页 |
·方案二的泄流能力(引渠挖深至180.0m高程) | 第33-36页 |
·小节 | 第36-37页 |
5. 掺气坎位置、间距、体型及其积水问题研究 | 第37-55页 |
·原方案试验结果以及水流流态对掺气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掺气坎的体型和间距研究 | 第38-41页 |
·方案一试验结果 | 第38-39页 |
·方案二试验结果 | 第39-41页 |
·掺气坎的进气通畅性和积水的排除研究 | 第41-50页 |
·掺气设施方案四 | 第44-45页 |
·掺气设施方案五 | 第45-50页 |
·试验成果与同类工程的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第一道掺气设施的位置 | 第50页 |
·掺气设施的间距 | 第50-51页 |
·关于原型掺气槽进气量的估算 | 第51-53页 |
·通气孔尺寸 | 第53页 |
·掺气减蚀试验小结 | 第53-55页 |
6. 高薄边墙的水流振动分析 | 第55-60页 |
·泄槽脉动压力试验 | 第55-58页 |
·边墙振动频率计算 | 第58-59页 |
·计算软件介绍 | 第58页 |
·计算参数 | 第58页 |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计算结果 | 第59页 |
·小节 | 第59-60页 |
7. 溢洪道挑流鼻坎的优化设计 | 第60-72页 |
·原设计方案的试验结果 | 第60-62页 |
·挑流鼻坎的优化试验 | 第62-72页 |
·导向鼻坎,纵向扩散消能 | 第62-65页 |
·舌形扭鼻坎,横向扩散消能 | 第65-68页 |
·简单鼻坎,横向扩散消能 | 第68-72页 |
8. 结论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