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天线的技术实现及在无线系统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5页 |
| ·概述 | 第11页 |
| ·天线的起源 | 第11-12页 |
| ·第一个天线 | 第11页 |
| ·第一副单极天线 | 第11-12页 |
| ·智能天线 | 第12页 |
| ·移动通信系统中几种天线的比较及选择 | 第12-15页 |
| ·机械天线 | 第12-13页 |
| ·电调天线 | 第13页 |
| ·双极化天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智能天线的原理 | 第15-24页 |
| ·智能天线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5-24页 |
| ·基本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 ·天线的方向图 | 第15-18页 |
| ·切换波束系统 | 第18-20页 |
| ·自适应天线系统 | 第20-24页 |
| ·波达方向DOA | 第21-23页 |
| ·视距(LOS)和非视距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智能天线在3G 应用中的技术具体的实现 | 第24-39页 |
| ·智能天线应用的关键技术 | 第24-25页 |
| ·智能化接收技术 | 第24页 |
| ·智能化发射技术 | 第24-25页 |
| ·动态信道分配 | 第25页 |
| ·下一代移动通信中的时空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25-26页 |
| ·多用户检测(MUD) | 第25页 |
| ·时域信息和空域信息的结合 | 第25-26页 |
| ·联合检测算法 | 第26页 |
| ·智能天线的技术实现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26-36页 |
| ·问题与方法 | 第26-27页 |
| ·智能天线的校准 | 第27-34页 |
| ·智能天线中的校正技术 | 第27-33页 |
| ·性能比较 | 第33-34页 |
| ·智能天线在用户密集区域如何调整天线的波束 | 第34页 |
| ·空分多址(SDMA) | 第34页 |
| ·基站端的智能天线收与发,即上行收与下行发 | 第34-36页 |
| ·智能天线技术实现后的优点 | 第36-39页 |
| ·频谱效率与容量的改善 | 第36页 |
| ·提高频谱利用率 | 第36页 |
| ·抑制干扰信号 | 第36-37页 |
| ·抗衰落 | 第37页 |
| ·实现移动台定位 | 第37页 |
| ·形成多个波束 | 第37页 |
| ·形成自适应波束 | 第37页 |
| ·形成波束零点 | 第37页 |
| ·构造动态小区 | 第37-38页 |
| ·增加基站覆盖面积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智能天线的自适应算法 | 第39-46页 |
| ·非盲算法 | 第39页 |
| ·盲算法 | 第39页 |
| ·自适应算法 | 第39-41页 |
| ·仿真结果 | 第41-46页 |
| 第五章 自适应算法在CDMA 中的应用 | 第46-57页 |
| ·自适应天线阵列 | 第46-48页 |
| ·最大接收信号准则 | 第48-51页 |
| ·空间变步长搜索算法 | 第51-54页 |
| ·系统容量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发展方向 | 第57-59页 |
| ·智能天线技术的研究动向 | 第57-59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