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托霉素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4页 |
| ·前言 | 第7-8页 |
| ·达托霉素概述 | 第8-12页 |
| ·达托霉素的结构特点和理化性质 | 第8-9页 |
| ·达托霉素的抗菌活性 | 第9页 |
| ·达托霉素的作用机理 | 第9-10页 |
| ·达托霉素的临床试验 | 第10-12页 |
| ·达托霉素的生产 | 第12-16页 |
| ·达托霉素的生产菌种 | 第12页 |
| ·达托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 | 第12-13页 |
| ·链霉菌的诱变育种和抗性筛选 | 第13-15页 |
| ·达托霉素分离提取的研究概况 | 第15页 |
| ·达托霉素的化学合成 | 第15-16页 |
| ·达托霉素的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 ·碳源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氮源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 ·碳氮比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页 |
| ·无机盐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发酵温度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8页 |
| ·发酵液pH 值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发酵过程溶氧控制 | 第19-20页 |
| ·发酵放大原则 | 第20页 |
| ·前体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补料工艺 | 第21页 |
| ·达托霉素的检测 | 第21-22页 |
| ·达托霉素的生物检测方法 | 第21页 |
|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 第21-22页 |
| ·本文课题立意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达托霉素高产菌株的理性筛选 | 第24-37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9页 |
| ·菌种 | 第24-25页 |
| ·培养基 | 第25页 |
| ·培养条件 | 第25页 |
| ·实验药品 | 第25-27页 |
|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 ·分析方法 | 第27-29页 |
| ·出发菌种的制备 | 第29-30页 |
| ·菌种活化 | 第29页 |
| ·孢子悬液的制备与孢子计数 | 第29-30页 |
| ·出发菌种的生长特性 | 第30页 |
| ·诱变选育高产菌 | 第30-36页 |
|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 | 第30-32页 |
| ·激光诱变 | 第32-35页 |
| ·突变株生产达托霉素的稳定性实验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7-51页 |
| ·前言 | 第37页 |
| ·培养条件优化 | 第37-42页 |
| ·斜面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接种量对菌体形态和达托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发酵过程初始pH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摇床转速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菌体发酵过程曲线 | 第41-42页 |
| ·碳氮源的的优化 | 第42-50页 |
| ·碳源的选择 | 第42-43页 |
| ·氮源的选择 | 第43-45页 |
| ·SAS响应面分析确定适宜的碳氮源组成 | 第45-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四章 达托霉素前体添加及发酵罐内生长研究 | 第51-67页 |
| ·前言 | 第51-54页 |
| ·癸酸浓度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51-52页 |
| ·癸酸添加时间对达托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2-53页 |
| ·癸酸添加量对达托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 ·7.5L发酵罐上达托霉素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54-62页 |
| ·发酵过程中搅拌转速的形响 | 第54-56页 |
| ·菌株在7.5L发酵罐上的发酵行为 | 第56-57页 |
| ·添加前体癸酸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补加甘油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58-60页 |
| ·补加油酸甲酯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60-61页 |
| ·pH控制对达托霉素发酵的影响 | 第61-62页 |
| ·玫瑰孢链霉菌生长动力学的初步研究 | 第62-66页 |
| ·动力学模型 | 第63-64页 |
| ·达托霉素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页 |
| ·展望 | 第67-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