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杂物对超高强度钢微观破坏机制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7页 |
| ·超高强度钢的性能特点 | 第10-11页 |
| ·超高强度钢的应用 | 第11-12页 |
| ·超高强度钢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超高强度钢总体发展趋势 | 第12页 |
| ·我国超高强度钢的发展 | 第12-13页 |
| ·含夹杂物的超高强度钢微观破坏机制研究的意义 | 第13-17页 |
| ·不同类型夹杂物产生裂纹的模型模拟 | 第13-14页 |
| ·夹杂物附近疲劳裂纹萌生形式 | 第14-15页 |
| ·裂纹萌生过程 | 第15-17页 |
| 第2章 试验的准备及试验结果的初步研究 | 第17-46页 |
| ·本试验用超高强度钢的制备 | 第17-20页 |
| ·金属的强化手段 | 第17-18页 |
| ·本试验用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8-20页 |
| ·实验装置 | 第20-22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原位观测方法优点 | 第22页 |
| ·超高强度钢的表面微观结构的观测 | 第22-25页 |
| ·试样的准备 | 第22页 |
| ·用 SEM 观测到的样品表面形貌 | 第22-25页 |
| ·超高强度钢的拉伸及疲劳试验研究 | 第25-36页 |
| ·超高强度钢的拉伸试验 | 第25-30页 |
| ·MA250的拉伸试验 | 第25-27页 |
| ·MA250的拉伸试验小结 | 第27页 |
| ·GE1014 的拉伸试验 | 第27-29页 |
| ·GE1014 试样拉伸试验小结 | 第29页 |
| ·MA250 与GE1014 拉伸试验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含夹杂 MA250 超高强度钢的疲劳试验 | 第30-36页 |
| ·疲劳试验中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 第30-32页 |
| ·不同阶段扩展速率的研究 | 第32-34页 |
| ·不同量取状态对裂纹开口度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影响裂纹萌生及初期扩展的因素 | 第36-45页 |
| ·夹杂物形状的影响 | 第36-40页 |
| ·夹杂物大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表示压痕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第41-44页 |
| ·标示压痕位置与夹杂物中裂纹萌生位置的关系 | 第41-43页 |
| ·标示压痕对裂纹扩展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影响裂纹萌生扩展因素的总结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轴向拉伸与疲劳破坏断口的观察与分析 | 第46-55页 |
| ·本章引言 | 第46页 |
| ·断面观察设备及试件的准备 | 第46页 |
| ·超高强度钢静态拉伸及疲劳断口的观测与分析 | 第46-54页 |
| ·断口形貌及断裂模式 | 第46-51页 |
| ·夹杂物对断口的影响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4章 夹杂物附近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 | 第55-62页 |
| ·应力场的模拟 | 第55-62页 |
| ·材料的属性 | 第55页 |
| ·边界条件和载荷 | 第55-56页 |
| ·有限元模拟 | 第56-62页 |
| ·夹杂物长轴平行外加载荷应力场的模拟 | 第56-58页 |
|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58-60页 |
| ·夹杂物长轴垂直外加载荷应力场的模拟 | 第60-61页 |
|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61-62页 |
| 第5章 全文总结 | 第62-65页 |
| ·研究总结 | 第62-64页 |
| ·下一步要继续的工作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