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第一章 青蒿素及相关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 第13-24页 |
·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异戊烯基焦磷酸(IPP)和二甲基丙烯基焦磷酸(DMAPP)的生物合成 | 第14-17页 |
·HMG-COA 还原酶(HMGR) | 第17-18页 |
·鲨烯合酶(SQS) | 第18-19页 |
·青蒿素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8页 |
·质粒提取 | 第25-26页 |
·DNA 的酶切和连接反应 | 第26页 |
·PCR 反应 | 第26-27页 |
·PFU PCR 产物平末端加A 尾 | 第27页 |
·T-A 克隆与蓝白筛选 | 第27页 |
·PCR 扩增片段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回收(玻璃奶法) | 第27-28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CACL_2 法) | 第28页 |
·液氮冻溶法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及转化 | 第28-29页 |
·青蒿的遗传转化 | 第29页 |
·植物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9-31页 |
·改良的酚/SDS 法 | 第29-30页 |
·改良的CTAB 法 | 第30-31页 |
·转基因植物的SOUTHERN印迹杂交 | 第31-33页 |
·DNA 的的酶切、电泳及转膜 | 第31-32页 |
·杂交 | 第32页 |
·洗膜 | 第32-33页 |
·植物总RNA 提取 | 第33-34页 |
·Trizol 法 | 第33页 |
·SV total RNA isolation systerm(Promega) | 第33-34页 |
·RNA 电泳 | 第34-35页 |
·RT-PCR 检测(TAKARA RNA PCR KIT) | 第35-36页 |
·GUS 染色 | 第36页 |
·转基因青蒿中鲨烯含量的测定 | 第36页 |
·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6-38页 |
·青蒿素的提取 | 第36-37页 |
·青蒿素的测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及遗传转化的影响 | 第38-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植物材料和滤纸 | 第39页 |
·农杆菌菌株和载体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40页 |
·青蒿丛生芽的诱导 | 第40页 |
·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40页 |
·滤纸对外植体不同部位的作用效果 | 第40页 |
·青蒿的转化 | 第40-41页 |
·农杆菌活化 | 第40页 |
·青蒿叶片的浸染和共培养 | 第40-41页 |
·抗性丛生芽的诱导 | 第41页 |
·转基因青蒿的PCR 检测 | 第41页 |
·转基因青蒿的GUS 染色 | 第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6页 |
·滤纸对青蒿丛生芽诱导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滤纸对叶片不同部位的影响效果 | 第43页 |
·滤纸对抗性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 第43-44页 |
·抗性植株的生根 | 第44-45页 |
·PCR 检测 | 第45页 |
·GUS 染色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反义鲨烯合酶基因表达对青蒿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 第48-58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9-52页 |
·植物材料 | 第49页 |
·反义鲨烯合酶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9-50页 |
·青蒿转化及转化植株的再生 | 第50-51页 |
·转基因青蒿的PCR 检测 | 第51页 |
·转基因青蒿的SOUTHERN杂交检测 | 第51页 |
·RT-PCR 半定量检测 | 第51-52页 |
·鲨烯含量的检测 | 第52页 |
·转基因青蒿青蒿素含量的检测 | 第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56页 |
·青蒿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 第52-53页 |
·转基因青蒿的PCR 鉴定 | 第53-54页 |
·转基因青蒿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第54-55页 |
·转基因青蒿的RT-PCR 检测 | 第55页 |
·转基因青蒿鲨烯含量的检测 | 第55-56页 |
·转基因青蒿青蒿素含量的检测 | 第56页 |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