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8页 |
·反刍动物氨基酸营养特点 | 第14-19页 |
·限制性氨基酸的研究 | 第19-22页 |
·氨基酸需要研究 | 第22-24页 |
·瘤胃保护氨基酸的研究 | 第24-28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体外法和尼龙袋法比较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瘤胃和小肠的释放率 | 第30-45页 |
·试验目的 | 第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产品的制备 | 第30-31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人工唾液和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释放率的测定 | 第31-32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瘤胃液中释放率的测定 | 第32-33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真胃和小肠释放率的测定 | 第33页 |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保护蛋氨酸在人工唾液和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释放率 | 第33-36页 |
·保护赖氨酸在人工唾液和不同pH值缓冲溶液中的释放率 | 第36-38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瘤胃中的释放率 | 第38-39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瘤胃中的降解参数及通过率 | 第39-40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瘤胃与pH6.6缓冲液中释放率的相关分析 | 第40-42页 |
·保护蛋氨酸和赖氨酸在真胃和十二指肠中的释放率 | 第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补充RPMet和灌注蛋氨酸对奶牛血浆和奶中氨基酸模式的影响 | 第45-59页 |
·试验目的 | 第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 | 第45页 |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45-46页 |
·样品采集 | 第46-47页 |
·分析方法 | 第47页 |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对奶牛氨基酸采食量和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第47-51页 |
·对奶牛乳腺动静脉血浆及奶中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8页 |
·奶牛颈静脉血浆氨基酸浓度 | 第52-54页 |
·奶牛乳腺动静脉血浆和牛奶中氨基酸浓度 | 第54页 |
·乳腺血浆氨基酸动静脉差和乳腺对动脉血浆氨基酸的摄取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补充RPMet和灌注蛋氨酸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59-69页 |
·试验目的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 | 第59页 |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59-60页 |
·样品采集 | 第60-61页 |
·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对产乳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 第62页 |
·对氮利用的影响 | 第62-64页 |
·对瘤胃液pH值和NH3-N、VFA浓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产奶量和乳成分 | 第66-67页 |
·氮消化利用 | 第67-68页 |
·瘤胃液pH值及氨氮和VFA浓度 | 第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补充RPLys和灌注赖氨酸对肉牛血浆氨基酸浓度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第69-81页 |
·试验目的 | 第6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2页 |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 | 第69-70页 |
·试验设计和处理 | 第70-71页 |
·样品采集 | 第71页 |
·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8页 |
·对静脉血浆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 第72-74页 |
·对肉牛瘤胃液pH和氨氮的影响 | 第74-76页 |
·对瘤胃液VFA浓度的影响 | 第76-77页 |
·对氮利用的影响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血浆游离氨基酸浓度 | 第78-79页 |
·瘤胃液pH值和NH3-N、VFA浓度 | 第79-80页 |
·氮利用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81-82页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1页 |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