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 第1-18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背景 | 第11页 |
二、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案例选择的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民族问题、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的关系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民族政策研究历程简述 | 第14-18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研究 | 第15-16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民族政策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 第18-32页 |
第一节 政策和公共政策 | 第18-21页 |
一、政策、公共政策、政策科学的定义 | 第18-19页 |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功能 | 第19-20页 |
三、公共政策分类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功能 | 第21-24页 |
一、民族政策概念 | 第21页 |
二、民族政策特征、功能及目标 | 第21-24页 |
第三节 民族政策的分类 | 第24-30页 |
一、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 第25-28页 |
二、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 第28-29页 |
三、指导性、指令性民族政策,强制性、非强制性民族政策 | 第29-30页 |
第四节 民族政策的形式构成探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民族政策的理论来源 | 第32-5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理论的论述 | 第32-35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第32-33页 |
二、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第33-34页 |
三、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 第35-48页 |
一、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 | 第36-39页 |
二、民族平等的理论 | 第39-40页 |
三、民族团结的理论 | 第40-43页 |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 | 第43-45页 |
五、民族发展的理论 | 第45-46页 |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理论 | 第46-48页 |
七、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理论 | 第48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实践(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 | 第48-58页 |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作 | 第49-50页 |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作 | 第50-51页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作 | 第51-52页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作 | 第52-53页 |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工作 | 第53-58页 |
第四章 民族政策系统 | 第58-71页 |
第一节 民族政策系统构成 | 第58-65页 |
一、民族政策系统定义及特征 | 第58-59页 |
二、民族政策主体 | 第59-62页 |
三、民族政策客体 | 第62-63页 |
四、民族政策环境 | 第63-64页 |
五、民族政策主体、民族政策客体、民族政策环境相互之间关系 | 第64-65页 |
第二节 民族政策系统划分 | 第65-71页 |
一、民族政策信息咨询系统 | 第66-67页 |
二、民族政策决策系统 | 第67-69页 |
三、民族政策执行系统 | 第69页 |
四、民族政策监控系统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民族政策过程 | 第71-91页 |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制定 | 第71-76页 |
一、民族问题及民族政策范围认定 | 第71-73页 |
二、民族政策规划和民族政策合法化 | 第73页 |
三、民族政策制定的原则 | 第73-75页 |
四、民族政策制定需注意的问题 | 第75-76页 |
第二节 民族政策的执行 | 第76-80页 |
一、民族政策执行含义及重要地位 | 第76-77页 |
二、民族政策执行环节 | 第77-79页 |
三、民族政策执行手段 | 第79-80页 |
第三节 民族政策的评估及分析 | 第80-86页 |
一、民族政策评估含义及作用 | 第80页 |
二、民族政策评估分类、标准 | 第80-81页 |
三、民族政策评估过程及存在问题 | 第81-83页 |
四、民族政策分析 | 第83-86页 |
第四节 民族政策的监控 | 第86-88页 |
一、民族政策监控的定义 | 第86页 |
二、民族政策监控的目的及类型 | 第86页 |
三、民族政策监控主体的分析 | 第86-88页 |
第五节 民族政策的实现和终结 | 第88-91页 |
一、民族政策的实现和终结定义和意义 | 第88-89页 |
二、民族政策终结类型 | 第89-90页 |
三、民族政策终结方式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对现行民族政策的若干思考 | 第91-110页 |
第一节 民族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 第91-93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91页 |
二、民族政策科学化 | 第91-92页 |
三、民族政策民主化 | 第92页 |
四、民族政策法制化 | 第92-93页 |
第二节 民族政策的创新和发展 | 第93-99页 |
一、民族政策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性 | 第93-94页 |
二、民族政策创新和发展的三次飞跃 | 第94页 |
三、民族政策创新和发展的原则 | 第94-95页 |
四、民族政策创新和发展的内容 | 第95-99页 |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 第99-105页 |
一、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 第100页 |
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形式的创新与发展 | 第100-101页 |
三、自治机关民族化与自治机关设置的创新与发展 | 第101-102页 |
四、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 第102-103页 |
五、民族自治地区的一些特殊照顾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 第103-105页 |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政策与民族政策的互动 | 第105-110页 |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 第105页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重大意义 | 第105-107页 |
三、西部地区开发的总原则和政策取向 | 第107-108页 |
四、民族政策与西部大开发政策互动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解读 | 第110-127页 |
第一节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政策背景 | 第110-114页 |
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 第110-111页 |
二、恩施自治州委政策研究室的三个考察报告 | 第111-113页 |
三、湖北省主要领导调研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内容及民族政策分析 | 第114-123页 |
一、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内容 | 第114-119页 |
二、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要素分析 | 第119-121页 |
三、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执行效果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评价 | 第123-127页 |
一、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定位 | 第123-124页 |
二、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系统 | 第124-125页 |
三、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过程 | 第125-126页 |
四、关于鄂发[1995]26号文件的民族政策效用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9-130页 |
后记 | 第130-132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