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I 前言 | 第10-22页 |
1 低能离子束诱变育种 | 第10-14页 |
·低能离子束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 第10-11页 |
·低能离子注入的生物效应 | 第11-12页 |
·低能离子束诱变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低能离子束介导转基因技术 | 第13-14页 |
2 辐射诱变育种 | 第14-16页 |
3 芦荟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芦荟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第17页 |
·芦荟的重要生物学功能 | 第17-19页 |
·芦荟叶片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 第19-20页 |
·芦荟产业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II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1 材料 | 第22页 |
2 方法 | 第22-29页 |
·离子注入芦荟茎尖的组织培养 | 第22-23页 |
·芦荟组培苗的生理生化参数测定 | 第23-27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3页 |
·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23-24页 |
·SOD、POD、CAI,酶活力测定 | 第24-26页 |
·芦荟素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氮离子注入芦荟叶片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27-29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7-28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28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28-29页 |
III 结果与分析 | 第29-41页 |
1 氮离子注入芦荟茎尖的组织培养 | 第29-31页 |
·不同剂量氮离子注入对芦荟茎尖出芽率的影响 | 第29页 |
·活性炭和6-BA、NAA组合诱导出芽的效果 | 第29-30页 |
·活性炭对库拉索芦荟生长分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2 芦荟组培苗的生理生化参数测定 | 第31-39页 |
·叶绿素含量 | 第31-33页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33-34页 |
·SOD、POD和 CAT酶活性 | 第34-37页 |
·芦荟素含量分析 | 第37-39页 |
3 氮离子注入芦荟叶片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39-41页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9-40页 |
·透射电镜观察 | 第40页 |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40-41页 |
IV 讨论与结论 | 第41-45页 |
1 讨论 | 第41-44页 |
·低能离子注入对芦荟组织培养的影响 | 第41-42页 |
·低能离子束处理后芦荟组培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42-43页 |
·低能离子束注入芦荟叶片后其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43-44页 |
2 结论 | 第44页 |
3 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1 图版 | 第51-59页 |
附录2 HPLC法测定芦荟组培苗中芦荟素含量的实验记录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