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6页 |
一、葛洪研究史回顾 | 第11-14页 |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上编 | 第16-84页 |
第一章 葛洪的生平 | 第16-52页 |
第一节 所处的时代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家世与生平 | 第19-23页 |
第三节 扶南之行补证 | 第23-34页 |
第四节 庚寅封侯考 | 第34-41页 |
第五节 卒年考 | 第41-52页 |
第二章 葛洪的著述 | 第52-84页 |
第一节 著述叙录 | 第52-63页 |
第二节 存疑与辨伪 | 第63-70页 |
第三节 《西京杂记》非葛洪伪托考辨 | 第70-84页 |
中编 | 第84-124页 |
第三章 《抱朴子外篇》的成书及思想倾向 | 第84-93页 |
第一节 成书过程 | 第84-87页 |
第二节 撰写动机 | 第87-90页 |
第三节 思想倾向 | 第90-93页 |
第四章 《抱朴子外篇》的文学思想 | 第93-106页 |
第一节 文德并重 | 第94-96页 |
第二节 今胜于古 | 第96-99页 |
第三节 辞赡义深 | 第99-102页 |
第四节 品藻难一 | 第102-104页 |
第五节 余论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抱朴子外篇》的文学特征 | 第106-124页 |
第一节 文藻赡丽,初步骄化 | 第107-117页 |
第二节 精辩玄赜,析理入微 | 第117-120页 |
第三节 设辞问答,铺陈言志 | 第120-122页 |
第四节 余论 | 第122-124页 |
下编 | 第124-171页 |
第六章 葛洪的思想 | 第124-141页 |
第一节 调和儒道,兼融百家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由入而遁,舍儒从道 | 第128-131页 |
第三节 愤世嫉俗,抱朴守拙 | 第131-134页 |
第四节 贵今应变,辩证求实 | 第134-136页 |
第五节 长生能致,仙人可学 | 第136-141页 |
第七章 葛洪的人生追求 | 第141-158页 |
第一节 隐显任时,出处两得 | 第141-145页 |
第二节 注重养炼,追求长生 | 第145-150页 |
第三节 学承汉儒,反对玄谈 | 第150-158页 |
第八章 葛洪的学术成就 | 第158-171页 |
第一节 学术成就综论 | 第158-164页 |
第二节 “才堪国史”辨 | 第164-167页 |
第三节 文献整理方面的贡献 | 第167-171页 |
结语 | 第171-173页 |
附录 (一)葛洪年表 | 第173-182页 |
附录 (二) 考古发现对《西京杂记》史料价值的印证 | 第182-197页 |
附录 (三) 《太清金液神丹经》卷下 | 第197-20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04-210页 |
后记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