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陆域碳收支估算及其变化机制探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数据来源及其可靠性分析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4-17页 |
第五节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主要成果 | 第17页 |
二、主要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2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面积 | 第19页 |
第二节 气候 | 第19-20页 |
第三节 土壤及植被 | 第20-21页 |
第四节 工业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2-42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碳收支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碳收支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四节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及组成情况 | 第27-31页 |
第五节 CO_2吸收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31-36页 |
一、林地 | 第32-33页 |
二、湿地 | 第33-34页 |
三、城市园林绿地 | 第34页 |
四、耕地 | 第34-35页 |
五、牧草地 | 第35-36页 |
第六节 CO_2释放量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36-42页 |
一、土壤呼吸释放CO_2的计算 | 第36-39页 |
二、化石燃料燃烧释放CO_2的计算 | 第39页 |
三、人体及主要牲畜呼吸释放CO_2的计算 | 第39-40页 |
四、水泥生产排放CO_2的计算 | 第40-41页 |
五、木材消费释放CO_2的计算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2-56页 |
第一节 碳净固定量的估算结果 | 第42-44页 |
第三节 碳释放量的估算结果 | 第44-47页 |
第三节 主要释碳源的贡献率分析 | 第47-50页 |
第四节 碳净固定量与释放量的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第五节 广东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汇的功能 | 第53-56页 |
第五章 影响碳收支变化的因素 | 第56-63页 |
第一节 化石燃料的燃烧 | 第56-60页 |
第二节 水泥的大量生产 | 第60-61页 |
第三节 人口的快速增长 | 第61页 |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措施与建议 | 第63-73页 |
第一节 增加CO_2的吸收 | 第64-66页 |
一、调整植被的种植面积 | 第64页 |
二、改善土地利用方式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减少CO_2的排放 | 第66-73页 |
一、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66-67页 |
二、采用各种先进的CO_2减排技术 | 第67-68页 |
三、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耗 | 第68页 |
四、控制人口数量 | 第68-70页 |
五、实行经济激励机制 | 第70页 |
六、回收利用CO_2,将CO_2资源化 | 第70-71页 |
七、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己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声明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