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4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9页 |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9-21页 |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1-34页 |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8页 |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8-34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4-40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论文结构 | 第40-41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论文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和分析模型 | 第45-85页 |
·论文的概念界定 | 第45-64页 |
·资源 | 第45-46页 |
·高校资源 | 第46-48页 |
·高校后勤资源 | 第48-64页 |
·论文的理论依据 | 第64-77页 |
·稀缺与效率 | 第64-66页 |
·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私人产品属性 | 第66-70页 |
·高校后勤垄断的成因、弊端及改进意义 | 第70-77页 |
·高校后勤资源的配置模型 | 第77-83页 |
·后勤资源的层次结构模型 | 第77-78页 |
·生产资源与消费资源的动态关系 | 第78-80页 |
·生产资源配置的效益优化模型 | 第80-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生产资源分析 | 第85-103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的界定与特点 | 第85-88页 |
·校内生产资源的界定与特点 | 第85-86页 |
·校外生产资源的界定与特点 | 第86-88页 |
·生产资源的配置趋向 | 第88-101页 |
·科学利用校内生产资源 | 第88-96页 |
·战略选择校外生产资源 | 第96-99页 |
·生产资源配置动态优化模型 | 第99-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资源分析 | 第103-119页 |
·大学生后勤消费的本质特征 | 第103-107页 |
·消费能力特征 | 第103-105页 |
·消费水平特征 | 第105-106页 |
·消费时空特征 | 第106页 |
·消费管理特征 | 第106-107页 |
·大学生消费的时代内涵 | 第107-109页 |
·消费选择的多样性 | 第107-108页 |
·消费价格的波动性 | 第108-109页 |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势 | 第109-112页 |
·消费自主性逐步增强 | 第109-110页 |
·消费扶持性渐趋合理 | 第110-112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大学生消费中的比重 | 第112-116页 |
·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五章 教职工消费资源分析 | 第119-133页 |
·改革前后教职工消费格局的变迁 | 第119-123页 |
·教职工消费资源的配置应主要依赖市场 | 第123-124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教职工消费中的比重 | 第124-130页 |
·小结 | 第130-133页 |
第六章 学校消费资源分析 | 第133-149页 |
·学校消费的特点 | 第134-137页 |
·学校消费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 第137-140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学校消费中的比重 | 第140-147页 |
·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案例分析:南通大学校内外后勤生产资源的配置 | 第149-159页 |
·概述 | 第149-150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大学生消费中的配置分析 | 第150-153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教职工消费中的配置分析 | 第153-154页 |
·校内外生产资源在学校消费中的配置分析 | 第154-155页 |
·案例的意义 | 第155-156页 |
·小结 | 第156-159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59-165页 |
·结论 | 第159-160页 |
·思考与建议 | 第160-165页 |
附录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165-171页 |
读博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5页 |
后记 | 第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