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一、土地利用结构研究 | 第13-16页 |
二、碳排放与土地利用方面 | 第16-17页 |
三、文献综述总结 | 第17页 |
第三节 理论框架 | 第17-20页 |
一、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 第17页 |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17-19页 |
三、系统理论 | 第19页 |
四、精明增长理论 | 第19页 |
五、产业结构理论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4页 |
一、本文研究所需要的数据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4-33页 |
第一节 自然状况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6页 |
一、自然状况 | 第24-25页 |
二、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 第26-29页 |
一、云南省各类用地的数量结构 | 第27-28页 |
二、云南省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云南省碳排放现状 | 第29-33页 |
一、碳排放量的计算 | 第29-31页 |
二、云南省碳排放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云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量动态关系分析 | 第33-48页 |
第一节 云南省各类土地面积1997 年至2008 年动态变化过程分析 | 第33-37页 |
一、全省1997 年至2008 年呈增加趋势的各类用地 | 第33-35页 |
二、全省1997 年至2008 年呈减少趋势的各类用地 | 第35-37页 |
第二节 云南省1997 年至2008 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 | 第37-40页 |
一、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其意义 | 第37-38页 |
二、云南省1997 年至2008 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分析 | 第38-40页 |
第三节 云南省1997 年至2008 年来碳排放总量分析 | 第40-42页 |
第四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与碳排放量相关性分析 | 第42-46页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42-43页 |
二、协整性检验 | 第43-45页 |
三、Granger 检验 | 第45-46页 |
第五节 云南省各类用地面积变化和碳排放量的关系分析 | 第46-48页 |
第四章 云南省各类土地利用结构碳排放量分析 | 第48-58页 |
第一节 云南省近15 年来各类用地碳排放量计算 | 第48-5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50页 |
三、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基于低碳经济标准下云南省2020 年建设用地数量预测 | 第54-57页 |
一、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55页 |
二、计算分析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对策 | 第58-63页 |
一、采取差异化的土地供给模式 | 第58-59页 |
二、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 第59-61页 |
三、加强对林地的保护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3-65页 |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