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导言 | 第7-8页 |
| 第一章 人类文明的演进与环境衍化 | 第8-17页 |
| 一、文明兴衰与环境衍化 | 第8-12页 |
| 1、古文明的起源与环境 | 第8-10页 |
| 2、古文明的消亡与环境 | 第10-11页 |
| 3、文明延续的生态学因素 | 第11-12页 |
| 二、人类文明的演进 | 第12-14页 |
| 1、原始文明:人与自然是一种屈从关系(依附和崇拜) | 第12-13页 |
| 2、农业文明:人与自然是一种顺从关系(利用和加强) | 第13页 |
| 3、工业文明:人与自然是一种对抗关系(控制和支配) | 第13-14页 |
| 三、人类文明的现状及走向 | 第14-17页 |
| 1、过渡时期 | 第14-15页 |
| 2、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理论探索 | 第17-29页 |
|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7-22页 |
| 1、生态文明的定义 | 第17-18页 |
| 2、生态文明的特征 | 第18-22页 |
| 二、生态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建设 | 第22-25页 |
| 1、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22-23页 |
| 2、生态文明建设 | 第23-25页 |
| 三、生态文明与人性 | 第25-29页 |
| 1、现实中的人性危机 | 第26-27页 |
| 2、生态文明对人性的要求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理性生态人”的界定 | 第29-52页 |
| 一、理性生态人的含义 | 第29-36页 |
| 1、对“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扬弃 | 第29-31页 |
| 2、理性生态人的概念界定 | 第31-36页 |
| 二、理性生态人的观念特征 | 第36-41页 |
| 1、具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世界观 | 第36-37页 |
| 2、尊重自然的价值,坚持生态价值观 | 第37-38页 |
| 3、秉持关爱自然、兼顾众生的生态道德观 | 第38-40页 |
| 4、恪守和平、公正、互助、共赢的和谐社会观 | 第40-41页 |
| 三、理性生态人的行为特征 | 第41-52页 |
| 1、保护环境 | 第41-43页 |
| 2、尊重生命 | 第43-45页 |
| 3、善待自然 | 第45-47页 |
| 4、适度消费 | 第47-49页 |
| 5、注重效率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理性生态人的培养 | 第52-60页 |
| 一、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第52-53页 |
| 二、培养原则 | 第53-54页 |
| 1、主体性原则 | 第53-54页 |
| 2、协调性原则 | 第54页 |
| 3、超前性原则 | 第54页 |
| 4、社会需求原则 | 第54页 |
| 三、培养方法 | 第54-56页 |
| 1、以观察体验法引发生态保护意识 | 第54-55页 |
| 2、用欣赏创作法促使生态意识的内化 | 第55页 |
| 3、以社会参与法推动生态保护的实践 | 第55-56页 |
| 4、用环境调查法促进生态保护的研究 | 第56页 |
| 四、培养渠道 | 第56-60页 |
| 1、正规教育(课堂生态教育) | 第56-57页 |
| 2、非正规教育(非课堂生态教育) | 第57-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详细摘要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