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侦查权与当事人隐私权的博弈--论监听程序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建构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序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监听制度概述 | 第8-21页 |
一、监听的产生、手段与特征 | 第8-11页 |
(一) 监听的产生 | 第8-9页 |
(二) 监听的手段 | 第9-10页 |
(三) 监听的特征 | 第10-11页 |
二、监听制度在国外的发展 | 第11-21页 |
(一) 美国 | 第13-15页 |
(二) 德国 | 第15-16页 |
(三) 日本 | 第16-21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监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一、我国监听立法及现状 | 第21-22页 |
二、我国监听立法滞后的原因 | 第22-23页 |
三、我国监听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一) 违背程序法定原则 | 第23-24页 |
(二) 不利于惩罚犯罪 | 第24-25页 |
(三) 缺乏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保护 | 第25-26页 |
(四) 缺乏有效监督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我国监听程序的完善 | 第28-59页 |
一、我国监听程序立法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一) 司法实践的需要 | 第28-29页 |
(二) 人权保障的必然要求 | 第29-30页 |
(三) 侦查程序法治化的要求 | 第30-31页 |
(四) 完善刑事程序法制的需要 | 第31-32页 |
二、我国监听程序的立法原则及相关理论 | 第32-42页 |
(一) 立法原则 | 第32-36页 |
(二) 相关理论 | 第36-42页 |
三、我国监听程序之建构 | 第42-47页 |
(一) 监听的适用条件 | 第42-44页 |
(二) 申请与审批 | 第44-45页 |
(三) 监听期限 | 第45-46页 |
(四) 信息的记录、使用和保存 | 第46-47页 |
四、我国监听证据之运用 | 第47-56页 |
(一) 监听证据的证据效力 | 第47-53页 |
(二) 监听证据的采纳和排除规则 | 第53-56页 |
五、当事人对监听的司法救济途径 | 第56-59页 |
(一) 知悉权 | 第56页 |
(二) 异议权 | 第56-57页 |
(三) 排除权 | 第57页 |
(四) 使用权 | 第57页 |
(五) 求偿权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详细摘要 | 第64-67页 |